“夫”,它是语气助词,就不需要讲了,实际上它就是讲“易”。这个易是什么样的东西呢?是讲易广大。它广大到什么程度?这里从三方面来说它的广、它的大。讲它远吧,它还无有止境。这个“御”解释为止。你说它大不大?广不广?那很广了,本来就很远。你讲它到底有多远?你形容一下有多远。它是怎么说的?没有止境。你讲它静吧,静到什么程度?“静而正”。实际上这个静中有大。静和动,一般人有一个错误理解,觉得只有动是为大,这个静怎么为大呢?实际上许多东西是静为大。
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两个群体之间发生争执,在争执的时候,你想,显得“静”的是哪一个?肯定是某一方中说话算数的人,是大人物。他不会多说话,他保持一个冷静。越是一般人物,越是在那里蠢蠢欲动,说得最响,跳得最高。当然这个例子表明了一个方面。那么另一个方面呢?因为静者能大。刚才讲静者为大,这里讲静者能大。静者怎么能大呢?在我们生活中间,在人际处理上,我有很深的体会。在一个关键的时刻,你能保持一个冷静,那么你当时就会使人觉得你很了不起;你这个人偏激,遇到事情控制不住自己,看起来你是显示出一种强悍,显示出一种有理,得理不让人,但事后你的人格没有了,你的威信没有了。 我十六岁开始教小学,我有这个体会。有位老教师就教了我一招:一年级学生打架,两人打起来的时候你不要去睬他。看他两打架你就上去想拉开,你一拉就失去威信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一年级的孩子啊,老师的威信在他们心目中不是那么高,还带着家里的习惯,打起来没完没了,叫打“气”,“气”不消,打不止。你去拉,一旦你拉不开,你就没威信了。他们一看,这个老师不行,拉不开,他们还是照打。最好的方法是,你冷静地等着,什么都不理。你用眼睛瞟着他,不要打出问题就行了。慢慢地他们该发泄的都发泄了,该出气的出了,该打的打了,该哭的哭了,他们慢慢地就停下来了。一旦停下来了,他的气也没有了,这时候逮住他们:不哭要他哭,哭过再说。哭过后你再给他们擦擦眼泪,哄一哄,然后让他们自己讲,他错了。以后他就知道,关键的时候你不动,知道你的招在后面。这是我以前的例子。
再一个,在实相上还有一个东西,像参禅。什么叫禅?静中。人的思维中所有的杂念、欲念静滤了,起码是少了,慢慢地排除了。它就是一个正念,其它的没有。它显示出一种静,这种静不是说他没有动,正念也是一种思维,在正念中
间它显出一种静,这个静就是;大。这个大又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从健身的方面上来说,作用大了。实际上应该说,是悟性大,得到的信息大,得到的智慧大
因为你在静中,你只有一个正念:静而正。在这种情况下,自然界的好多信息,在一般的情况下你得不到的信息,这个时候你就得到了,你自然就会有悟性,就会得到大的智慧。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个体会:当你被毒件事纠缠的时候,这件事非得你来解决不可,在这种情况下,你往往很冷静地去思考,往往有难事的时候就静下来了。一旦你真正静下来时,办法就出来了。你是否有这个体验?我认为每人都多多少少有这方面的体验。
“静而正”,我们来看书上的有种解释:“远为乾天,高不御也,迩为坤地,坤至静而德方,故正也。”这么一解释还是糊涂啊。所以我这里是转着弯说,用亲身体验来讲。你一冷静,办法就来了,这个办法也就是大办法。因为小办法解决不了嘛。如果小办法能解决,我不需要冷静,我马上就解决了。为什么叫冷静?就是要排除其他的杂念,你必须以正念做主,而不是一时的意气,是以正念来思维,这才是真正的冷静。按现在的说法就是用理性去思维,但是我这里要用“正”,因为这里是讲正念,用正念去思维才能得到静,真正的静,在静中才能显示出大,而且也能大。
“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讲到天地之间,如何形容这个“天地之间”,易在天地之间表现是什么样呢?——“备矣”。“备”就是非常周到、细腻,都具备了。“显诸仁,藏诸用”,这个“诸”就是备啊,事物的方方面面它都具备了。这是讲易的广和大。
“夫乾,其静也志,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