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佛学佛经

净空法师:(一)从明受戒信行

2015-11-07 11:47:27 作者:净空法师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


 净空法师讲述

  二、答吉相者

  ((一)从明受戒信行 (二)礼拜供养斋戒 (三)现蒙护后得道)

  (一)从明受戒信行

  佛告阿难:‘有人奉佛,从明师受戒;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形像鲜明,朝暮礼拜;恭敬燃灯;净施所安,不违道禁;斋戒不厌,心中欣欣!常为诸天善神拥护,所向谐偶,百事增倍。为天龙鬼神众人所敬。后必得道。是善男子、善女人,真佛弟子也。’

  这一段经文,是佛答阿难第一问,学佛得善报之由。

  答中可分三点来讨论:

  第一、是师承。华严经云:‘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勿生疲懈,勿生厌足,皆应随顺,弗见过失。时善财童子一心忆念,依善知识,事善知识,敬善知识,于善知识起慈母想,于善知识起慈父想,得闻法已,欢喜踊跃....。’由此可知,世出世间,求学无不重视师承。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国治天下平!

  ‘从明师受戒’。欧阳竟无说:‘师以知见为体,不以得果或但仪式为体。’法华经云:诸佛世尊为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涅槃、瑜伽,无不主知见,故唯知见是天人师。天人师,佛教唯一根本。

  ‘明师’,是指对一切法,佛法及世间法,确实圆满通达无碍,品学兼优,有修有证的老师。佛陀教我们学佛要求明师,虽然如此,明师毕竟是可遇不可求,若非宿世福德因缘,难得遇到。要是遇不到,不得已而求其次,也应当求一位正知正见,能圣言、能施闻者,而师事之。经云:依法不依人,雪山半偈,罗刹可帅。唯明达世出世法的好老师,才不会把我们带入歧途,才不会错指方向。尤其是当一个初入佛门的朋友,不免存有先入为主的成见,初学若不遇明师,纵然日后遇到真善知识,也不容易尽弃成见,改变方向。这是初发心学佛者,第一大事,就在慎重择师,求善知识。

  ‘受戒’,就是接受老师的教诫。‘戒’字的含义,是学问融会于身心生活中,学问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学问;是知行合一的教育,是理事圆融的修学。

  这一句经文的意思是:学佛要跟一位通达事理,有修有证,具足悲愿辩才的好老师,接受他的教导,依教奉行。请看下文:

  ‘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

  这三句是讲事师之道。古制,君所不臣于其臣者,当其为师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释奠于先圣先师,天子北面拜。事师无隐无犯,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是以求学,第一要对老师生敬重之心,尊师重道,师道就是人道,师道就是佛道。老师的教诲,经典里所说的理论,以及修行的方法,都能做到专信不犯。一心无疑,叫专信。不违教训,叫不犯。这是最好的修学态度。唐大圆居士说:‘佛法教人,先求根本智,无相无分别。次求后得智,能分别一切法。亦如中国往日教蒙童读经,先但句读,后乃开讲,自然开悟,是为东方文化一贯之思想。学佛亦应熟诵应读之经论,不求甚解,即为求根本智;及熟能生巧,由闻发思修慧,是为后得智。以是比较东西,东方不急求解,是培养根本智,而发达后得智;西方初学,即求甚解,是破坏根本智,而失后得智之用。’欧阳大师亦云:‘今时有谓圣贤经论深理,不适孩提,当废读经。嗟乎冤哉!并此冥种而亦荡然,有死之极,无生之气矣。’之叹!所以‘专信不犯’是接受教学的不二法门。

  ‘精进奉行’是‘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纯专一,勇猛向前,天天求进步,而不退转。佛法教材——经典,是具有超越时空性质的教科书,是永远不变的原理原则。唯其是永恒不变,才能大用无方。所谓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历代注疏中证实。同一部经,于其不变的真理中,必有其时代性的解释,时代不同,需求亦异,而经典能作种种契合时代的解说,利益现代众生。这就是不变根本智,而以后得智随顺众生种种缘,得到厚生的大用。这正是日日新的‘精进’。而不是读死书的书呆子所能做得到的。所以,佛教的教学,是日新又新的,是精进的,是永远站在时代最尖端的!

  能精进奉行老师的教诫,自然对于学问道业,日有长进而不致退失。第一小段的意思,就介绍至此。
 
关键词:从明受戒信行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验证码:

广而告之

佛经最新图片文章

佛经最新文章

佛经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