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桃源专题

索达吉堪布:生命的成长与完善——北京大学演讲

2018-05-08 09:30:53 作者:索达吉堪布仁波切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1.png



主持人: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欢迎参加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主办的学术交流讲座。



高等教育一直是北大教育学院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尤其大学生的发展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学生群体多元化、教师在教学投入方面的不足、专业教育和全人培养的矛盾、就业压力增大等方面的挑战以及教育体系外部复杂的社会变革,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作为教育研究者或者未来的教育工作实践者,我们更加迫切地需要了解中国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座很多在校的大学生,为了自己未来的良好发展,也需要了解人身心之上的一些规律。但是目前,国内有关大学生身心发展领域的研究,大多以西方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深入探索本土化的学生发展理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自我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本土模式与西方模式的差异,都是目前需要探讨的课题。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索达吉堪布,从佛教的角度为我们讲解“生命的成长与完善”。堪布学识渊博、智慧深邃,对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的知识均有涉猎,对儒道释等中国传统文化也能做到融会贯通,而且堪布对汉语的驾驭也是炉火纯青,当然我们更期待堪布的语言带给我们的智慧启迪。



请大家用真诚热烈的掌声欢迎索达吉堪布仁波切——



我来过北京大学好几次,每次跟这里的老师和同学交流,都被你们炽然的智慧和悲心所感染,所以每次的交流对我而言,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我今天也算不上给大家作讲座,只是谈谈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你们每个人有不同的视角,也许理解会有所不同。



我个人认为,一个人在成长和完善的过程中,最需要的是什么呢?就是善良、慈悲、科学和理想。



一、生命营养素——善良



心地善良是做人的根本。



我的老师法王晋美彭措,是一位在弘扬佛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宗教人士,然而他不仅在宗教领域游刃有余,还深谙很多的人生哲理。他曾经说:善良的心地和贤善的行为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具备这两者才能得以成长和完善。



善心,需要培养



很多人嘴上也会说人要心地善良,但实际上一反观,可能就会发现自心中实际上有很多恶的习气。



而要具备善心,也并非无因无缘,需要依靠一定的教育来培养。所以不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应当致力于向人传递善的能量。尤其对于下一代,从小给他灌输善的理念至关重要。



如果有了外在的教化和影响,人心就会慢慢沿着善的轨迹发展,因为人心之中本来就具备善的种子,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佛教中也讲众生皆具佛性,佛性是什么呢?就是一种最究竟的善。



那么如今的学校中,有没有培养善心的教育呢?有一些,但并不多。反而包括小学、幼儿园在内的很多学校,给学生灌输的常常是对抗的理念。



以前有个专家到学校去调查,专门询问一些孩子:“如果有些同学穿得很单薄,可能会冻死,你们能不能把自己多余的衣服借给他们?”大多数孩子的回答是:“冻死也活该,跟我无关。”



与此同时,很多家长也这样教诫自己的孩子:“如果学校里有人欺负你,你一定要报复,骂回去或者打回去。”在街上遇到一个乞丐就跟孩子说:“这是骗子,不能给钱。”这样从小给孩子灌输种种不善的思想,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不论遇到什么对境,都会以一种恶心或者抵抗心来对待。而如果从小给孩子灌输善的理念,那么他的人生就会呈现另外一幅景象。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佛教也讲“心善地道善,心恶地道恶”,一个人如果心地善良,就会给自己的生命营造快乐;反之,如果内心邪恶,就会给自己的人生招来痛苦。



也许有些人想:“某某人做了善事,为什么没有看到他有好报呢?”这实际上是因为他所行的善还比较薄弱,如果这种善力量足够强大,即生或来世必定会感召安乐的果报。



善心,是对自己的护佑



美国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曾是二战时欧洲盟军最高的统帅,当时有一次他呆在法国的一个城市,正准备赶回总部开一个紧急会议。



那一天大雪纷飞,车子一路疾驰。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途中,艾森豪威尔发现一对老夫妇坐在路边,冻得瑟瑟发抖。他马上让司机停车,并命人下车询问。



他的一个参谋说:“我们必须按时赶回总部,时间紧急,这件事可以让当地的警方来处理。”



艾森豪威尔说:“如果等到警方来处理,这对老夫妇可能早就冻死了!”



后来经过询问才知道,这两个老人是要去巴黎看儿子,但行至中途车抛锚了。艾森豪威尔于是让他们坐到自己的车上,将他们送到巴黎儿子的家里,然后才赶回总部。



结果据之后的情报显示,当天德国纳粹分子已经埋伏在艾森豪威尔的必经之路上,准备杀死他。如果他当时没有改变路线,必定会当场丧命,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整个历史也将重写。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人的善心不仅保护了他人,而且庇佑了自己。



印度历史上也有类似的故事,有两个孩子去外面乞讨,看到很多出家僧人。一个孩子说:“如果我有权力,就把这些沙门统统杀掉。”另一个孩子说:“如果我变成国王,就供养这些沙门。”发恶心的那个孩子,后来躺在一处交通要道上休息,马车飞奔而过碾在他的脖子上,他当场毙命。而生善心的那个孩子,后来依靠种种因缘,如愿以偿做了国王,并且也供养了僧众。





善心,是人生的路标



有关善心得善报,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号称“死亡之海”,因为去那里考古的人都是有去无回。直至1814年,有一个考古队打破了这个死亡咒语,成功走出了沙漠。这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



当时这个考古队在沙漠里行进时,随处可见死者的骸骨,队长总让大家停下来,挖个坑把骸骨掩埋起来,还用树枝或石块竖个简易的墓碑。



但是沙漠中的骸骨实在太多,掩埋工作花费了大量时间。很多队员抱怨:“我们是来考古的,不是来收尸的。”



但是队长很有爱心,他说:“每一堆白骨,都曾是我们的同行,怎能忍心让他们陈尸荒野呢?”



一个星期后他们到达了目的地,在那里发现了一些非常珍贵的古代遗迹和文物。当他们正要满载而归时,突然刮起了暴风,几天几夜飞沙漫空,指南针失灵了,食物和水也越来越匮乏,他们心中的希望开始泯灭。



这时队长说:“不要绝望,我们来的时候做了一些路标。”于是他们沿着来时为死者做的墓碑而行,最终走出了沙漠。



后来在接受《泰晤士报》采访时,考古队员们感慨地说:“善良,是我们为自己留下的路标。”



表面看来,在座的人都非常成功——能够考入这样的大学,但是进入大学后,也并非如你们最初所憧憬的那样快乐,因为我看到你们的笑容也不是那么灿烂,可能每个人也都会有各自的痛苦、烦恼和忧愁,有些人也许正处在迷失方向的状态,此时就需要人生的路标,这个路标就是善良。



一个人如果内心善良,那么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有那么多的抱怨和忧伤,反而会感受到快乐和安全。



刚才有些老师跟我讲北京大学的学生没有太大的就业压力,这一点跟其他学校不同。即便是这样,这里的学生还是会有其他的压力,因为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定位很高——薪水达到多少、地位达到怎样等等。当一个人的目标越来越高时,由于人的精力和福报有限,就会承受更多的压力和痛苦,就像跳高运动员跳得越高,体力就会越难以跟上一样。所以如果把目标放低一点,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痛苦。



二、生命提升素——慈悲



佛教的“慈悲”跟世间的爱有所不同,佛教的“慈悲”是一种大爱无疆的境界。这种慈悲也有小乘的层次、大乘的层次,以及更高的层次。如果就大乘而言,则不仅针对亲人朋友,甚至对于怨敌,也心怀悲愍。



慈悲自己的敌人,这是很多人难以做到的。比如有些宗教所倡导的爱心,其对境仅局限于自宗的教徒,不包含异教徒,如果异教徒做出不合理的行为,就可以进行杀害。



而大乘佛教的爱心,则是对一切生命的关爱,乃至对于动物,也像爱自己一样地给予爱护。



叔本华曾说人类行为的动机有三种:希望自己快乐、希望他人痛苦、希望他人快乐。这三种心中,希望自己快乐的心和希望他人痛苦的心,是自私的心、平庸的心,并非崇高道德的基础;而希望他人快乐的心则是崇高道德的基础。



佛教中也讲:自私心是令人束缚的心,像毒药一样;爱他心是能令解脱的心,如珍宝一般。



如今的社会中,为什么毒奶粉、地沟油等事件屡见不鲜?就是有些人太自私了,在自私心的驱使下就做出这些伤天害理之事。所以这个社会确实需要利他心。真正崇高的教育,也应当着重培养人的利他心。



《学习的革命》一书的作者戈登说:“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达到三种和谐:学生与自身生命的和谐、与周围生命的和谐、与大自然万物的和谐。”



人与自身要和谐,就要首先调整好心。如果总是处于心烦意乱的状态,又谈何和谐呢?



现在很多大学生的口头禅常常是“好烦,痛苦,压力好大”,而正面的词语,比如“快乐,幸福,感恩”,都很少听到。



我前段时间在其他学校里也讲,古人口中是没有“压力”这个词的,即便在如今的藏地,很多人也不知道“压力”这个词。但城市里每个人都说“压力好大”——成年人要买房、要买车、要养家,喊着“压力大”;学生要学习、要考试、要就业,也喊着“压力大”。



究其根源,压力是自己制造出来的。如果能学会调心——培养一颗慈悲心,压力也会随之削弱。




三、生命助力素——科学



科学的两面性



现在是一个非常崇尚科学的时代,我本人对真正的科学也很感兴趣,用佛教的语言讲就是很有信心。



不可否认,现在交通、信息等方面的很多便利,都是科学带来的。但是也不得不承认,人类的焦虑、压力、战争等灾难也是科学造成的。



以前爆发战争时,人们只是用刀、矛等简单的兵器互相打杀,但现在已经今非昔比,据说很多国家都制造了各种可怕的核武器。虽然说是核武器要控制,但实际上小国有小的核武器、大国有大的核武器,而且都互相瞄准好了,万一某个领导不高兴,他一下命令,后果就不堪设想。再比如,日本地震导致的核泄漏,给全球带来怎样的危害和恐慌,大家都心知肚明。



所以对于科学,一方面我们要心怀敬畏,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它的负面作用。



佛学大师早已在山顶等候



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是非常著名的化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也是非常著名的院士。他在《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的文章,文中有句话说“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很多学术界、文化界的人士都对这句话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也想了解他为什么有如此的论断。



昨天在跟朱清时教授的一个互访中,我特意问:“你作为一个钻研自然科学很多年的科学家,为什么这样说?”



他说:“经过多年的研究,我发现量子力学或化学领域的最究竟观点,其实早已在佛教的《楞严经》《楞伽经》,以及《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经论中说得非常清楚了。”



很多年轻人如果没有深入了解,就认定佛教是迷信,予以全盘否定,这是很武断的做法。



像朱清时教授这样的科学家,也去南怀瑾老师那里学习佛法近十年。但是现在不要说大学校长,一般的一些大学教授乃至中学老师,都对佛教怀有偏见,害怕被这种“迷信”所毒害。其实如果你真正体会到了佛教慈悲和智慧的甘露妙味,就不会产生丝毫畏惧。佛教不会让你像服毒一样从此对生活、家庭失去感情,反而会让你对人生有新的认识。



如果把现在的量子力学放到19世纪,当时的人们会觉得匪夷所思。同样的,对于佛教的很多甚深道理,现在的一些人也觉得难以置信,但是对于未知的学问,我们要保持一颗开放和探索的心,进行透明、合理、客观地思考,而不是打着科学的幌子轻率地加以否定,如果是这样,这种态度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释迦牟尼佛说过:“对于我的语言,你们也应该千百次地观察,如同提炼纯金一样。观察之后,如果觉得合理,你可以接受;如果觉得不合理,你可以抛弃。而不要因为信仰我就接受我的教理。”



佛陀说的这些话,应该是最为公正、理性和科学的。



如果将当今科学界对于宏观、微观以及人心世界研究所得的结论,与佛陀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论断,做一个对比,确实可以说“佛学大师早已在山顶等候多时了”。



其实从某个角度而言,我觉得佛教也是一种科学。



广义而言,科学可以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心灵科学三类。自然科学,比如从16至19世纪这一时期兴起的近代实验自然科学,以及19世纪末至今的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比如中国的孔孟、老庄之道,其中宣说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心灵科学,比如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种种心灵学问。



所以可以说,佛教是非常先进的科学。



四、生命拓展素——理想



我最后要说的是:人应当树立远大的理想。



在座的每位同学心中肯定都有理想,但如果你的理想比较短浅狭隘,那么你的未来可能也不会非常灿烂光明。




成功开端于一个理想



纵观历史,大凡卓有建树的科学家、思想家,追溯其成功的根源,都是因为最初立下了一个远大的理想。



然而如果我们询问现在的很多同学:“你毕业后要做什么?”得到的答案通常是“我要当公务员”“我要当企业老总”“我要财富很多、家庭美满”,全部都是围绕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做的研究怎样能改变人类的命运,能为人类做出怎样的贡献。



以前哈佛大学对300多个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这些学生中最初有远大理想的15个人,20年之后所拥有的财富,远远超过其他85%的人的财富总和。



佛教里也讲“愿大力大”——如果发愿很大,爆发出的力量就会很大。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智慧、悲心等很多方面的潜力,真正开发出来的可能不到10%。佛教中也讲人的如来藏中隐匿着很多宝贝,但是一般人只是挖掘出其中的很小一分,利用它为自己、为家庭服务。



如何使得心中涌现更多、更高的智慧呢?就是发广大的愿。可以说,发愿是获得成功的一种最主要方法。比如大乘佛教徒会发愿:为了利益天下无边的众生,我要成就佛果——证悟宇宙万物的真理。而一旦成佛以后,唯一所做就是利益众生——跟众生宣说真理,让他们也成就佛果。大乘佛教的这种理想,是其他宗教和个人所无法企及的。



你们能来到北大学习,是很多人非常羡慕的,但是你们的心也不要始终局限于自我之中,要树立利他的远大理想。



成功的秘诀——三个“决不”



有了崇高的理想之后,在实现的过程中也不要有任何的怯懦和退缩。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毕竟会经历坎坷,这是一种规律,这个时候关键是不放弃。



佛教里的“菩萨”是什么含义呢?就是“勇士”之义——在帮助他人方面非常勇敢的人。



现在很多人的心理非常脆弱,比如有些人稍微遇到感情上的一点不如意,好像整个人生已经山穷水尽,马上就想自杀;有些人本来事业有成,但是一旦遭遇工作上的一些逆境时,就仿佛世界已经天昏地暗、黯淡无光。其实通往成功的路上出现一些磨难,是正常现象。



丘吉尔曾说自己一生的成功秘诀只有三条:第一个秘诀是“决不放弃”,第二个是“决不,决不放弃”,第三个是“决不,决不,决不放弃”。



怎样做才是不放弃呢?就是在遇到了困难和障碍时,用一颗勇敢的心来面对。如何勇敢地面对呢?就是学会用爱来善待这个世界,善待所有人,当你这样做时,世界会把祝福回馈给你。



我特别喜欢一首歌,歌词说:“普天下没有我不爱的人,普天下没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下没有我不原谅的人,长情大爱遍满虚空永无止境。”



如果我们能善待天下的所有众生,甚至对自己的怨敌也以谅解和爱心来对待,那么生活中就会处处遍满快乐和阳光,忧愁和黑暗也会无迹可寻。



因此希望大家从智慧、慈悲、科学、理想着手,让自己的生命得以成长和完善。





关键词:北京大学生命索达吉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验证码:

广而告之

桃源专题最新图片文章

桃源专题最新文章

桃源专题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