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念南无阿弥陀佛:归命的心很恳切
2018-09-27 17:56:55 作者:善导大师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归命的心很恳切
文丨净宗法师
“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下至十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善导大师
善导大师依《观经》下品下生解释《大经》第十八愿,对比起来有三点疑问。
一、以“称我名号”释“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愿文“至心信乐”是信,“欲生我国”是愿,释文“称我名号”是行。信、愿、行各有不同的内涵,为什么善导大师用称名之行来代替、解释信和愿呢?这是因为信愿行是一体的,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为体,而最后落实在称名。
信,正是信“称名必生”;如是信知,念念称名,念念自然有愿生之情。所以大师直接就说“称我名号”,让我们不会有猜测的空间。不然我们没有智慧,就会想:“到底是信什么?要怎样信?怎样愿?”就会很空洞,很缠绕。
比如说有个人没有吃的,快要饿死了。你不用讲许多,把香喷喷的馒头拿给他吃,他自然就有信心了。“称我名号”就好比实实在在直接吃馒头。
善导大师不讲玄虚的,不让我们落在自心这一边,妄加猜想,而是说: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上尽一形,下至十声,决定往生极乐世界!用“称我名号”解释“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直彻根本,非常明了、毫不含糊,对我们这样愚痴无智的众生恩德无边。
这是透过文字直达本质的解释,是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样的解释,只有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才有智慧作得出来。
二、以“下至十声”释“乃至十念”
愿文“十念”,有人依《弥勒所问经》解释为慈心、悲心等十念,也有人解释为清净心的念;怎么知道一定是称名十声?另外,为什么把“乃至”解释为“下至”?这里,善导大师依据的是《观经》下品下生: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这段经文有三处说“念佛”:“教令念佛”,“不遑念佛”,“不能念彼佛”。也有三处说“称佛”:“称无量寿佛”,“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从念佛到称佛,转折在这句:“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
先不能念,后改为称,可见这里的“念”与“称”不一样:念是心念,称是口称;念难,称易。这个人被四大分离的苦恼所逼迫、被地狱的恐怖景象所逼迫,心中忆念佛名念不了,所以说“不遑念佛”,善导大师解释说“罪人死苦来逼,无由得念佛名”,这个“念”就是心中的念。
善知识发现他心中忆念很困难,就对他说:“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果不能在心中忆念佛名,那怎么办?有没有更容易、此时此刻能做得到的办法?有!就是口称,随口称念。不管心净不净、不管心定不定,只管随口称出来就好。所以,就不要执著心念了,应该转为口称。
善导大师解释说:“善友知苦失念,转教口称弥陀名号。”“失念”就是心中失去忆念佛名的能力,也就是意识心已经失去作用。虽然意业失念,仍然可以口业单称,所以善友转而教他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这样的口称佛名,谈得上清净心吗?谈得上静定的功夫吗?谈得上摄心吗?谈得上降伏烦恼吗?通通谈不上!不过如鹦鹉学舌、空谷传声,他只是依葫芦画瓢,善友口称,他也跟着口称。他不晓得口中称的是什么,也不晓得佛名有什么功德,因为这些都要靠意业的理解,可现在他已经是意业失念了,可以说意识瘫痪,毫无作用,他只是跟着善友一句一句地称念。
此时,他虽然意识模糊,但归命的心很恳切,在死苦的逼迫之下一心求救。这时拿一根稻草说能救他,他也要去抓。所以在归命求救的心理状态下,一声接一声,声声相续、声声不停,念了十声南无阿弥陀佛。经文说:“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这里“十念”的念,不是心念的念,而是口称。“十念”就是十声称南无阿弥陀佛。善导大师就是根据《观经》这段经文,把愿文“十念”解释为称名十声。同时,也是根据这段经文,把愿文“乃至”解释为“下至”。因为这个人临终才遇到念佛法门,寿命短促,只念了十声就命终了。
如果命不终,那一定会十一声、十二声接着往下念,经文说“令声不绝”,也就是相续的意思。甚至如果好起来,又活了一天、七天,一年、七年,那也会成为一个专修念佛的人,过念佛的日子,而若一日、七日,若一年、七年继续念佛。而如果寿命更短,念不满十声,只念五声、三声、一声,当下命终,那也当下往生。
所以善导大师又说“上尽一形,下至十声”,比较圆满。这里为了与愿文相对,所以略去“上尽一形”,但意思是有的,因为有“下至”就有“上至”。而“十声”也是为了与愿文“十念”相对,善导大师在别的著作中也说“下至一声”。
因为称念的是南无阿弥陀佛,即使意业失念,什么也不晓得,自自然然地,依名号功德,声声念念皆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往生净土。如果称念别的,即使再怎样恳切求救,也无法往生。
三、略“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愿文当中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两句,但释文当中完全没有,这是为什么?这也是依据《观经》下品下生。虽然第十八愿说五逆谤法不救,但下品下生却说五逆罪人称名得生。善导大师依此断定,《大经》“逆谤不生”是方便说,实际意思是未造以前的抑止;已经造了五逆谤法罪的人,也要救度。所以,大师在《法事赞》里就说:
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即使是五逆十恶之人、谤法阐提之辈,若回心念佛,也都罪消,通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善导大师解释第十八愿,往往都略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以显示五逆谤法的人也可以得救。
下品下生这段经文,与第十八愿愿文两相比较,有以下共同点:
1.同样出自净土法门的正依经典;
2.同样叙说凡夫往生弥陀净土;
3.同样说“至心”等三心;
4.同样说“十念”;
5.同样说“五逆”;
6.下品下生不可能出于阿弥陀佛的本愿之外,阿弥陀佛的本愿必然包含下品下生。
善导大师依《观经》下品下生解释《大经》第十八愿,是依净土的经典解释净土的法义,很亲、很顺、很合理、很贴切,不勉强、不疏远。
摘自:《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因编辑需要,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