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人即使是做生意,他的心也在道上
2019-02-28 14:32:00 作者:刘余莉教授 |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群书治要360》讲座第65集09
全文2510字,阅读需7分钟
我们学圣贤教诲为什么这么样的喜悦、为什么这么样的学得进去?因为我们读圣贤书,能够体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确确实实,你把圣贤的教诲落实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之中,你幸福美满、身心和谐、家庭和睦,社会也能够得到治理。这个是圣贤教诲给我们带来的真实利益。
譬如说我们看《中庸》,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我们看看我们的老法师,完完全全地把这一句话给印证了。有大德的人,他有名,你看世界各国的领导人都尊重他,都愿意向他来请教,“必得其名”。
“必得其寿”,自己已经九十岁的高龄了,但是每一天讲经说法不中断,还要接待来自全世界各国的客人,还精神饱满,体力比年轻人还好,红光满面,让人一看就生起信心。像上次到英国的上议院去访问的时候,上议院有一位爵士,他年纪要比老法师年轻很多,但是看到老法师九十岁的高龄还谈笑风生、满面红光。智慧,辩才无碍,问他什么问题,他都对答如流,讲得还都是让人能够心服口服的。结果就非常地羡慕,就向老法师请教养生之道,是怎么样保养自己身体的?师父告诉他:“要保持清净心。境随心转,相由心生,自己心地慈悲、清净、善良,这个身体自然就好了,一切病症也就全都消失了。”所以不必求助于外在的医药,他自己的身体就是健康长寿,“必得其寿”。
“必得其禄”,你看,虽然自己不求财,对财物看得很淡,完全把财放下了,但是想做什么善事,这个钱就自自然然地来了,要多少有多少。需要在联合国办和平会议,想赞助的人都源源不断;想在英国做汉学院,想资助的人也是很多很多。财富上自由了,“必得其禄”。
这个就是说,我们学圣贤教诲,为什么要对它有信心?因为全都被印证了。古往今来的这些圣人印证了这些道理,我们很荣幸生活在现在这个世间,遇到了像老法师这样的圣人,我们也从老人家的身上印证了这些道理。
还有像《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说君子人要效法天道,天道有什么特点?它就是自强不息。譬如说太阳每一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每一年四季,春去冬来,寒来暑往,四季变化,没有哪一天是终止的。君子人进德修业,也要像天道这样,没有一天是休息的。这也从老法师的身上体现出来了,老法师没有哪一天是休息的,即使是大年初一,还要坚持讲经不中断。这都是给我们表现了一个圣人的形象。
《论语》的开篇这三句话,更从老人家身上印证了。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佛已经将近六十年了,二十六岁学佛,已经六十多年了。讲经说法也是将近六十年,愈学愈欢喜,愈学智慧愈彰明。你看,凡是来听经的人,听了两个小时之后,无不佩服老法师的辩才无碍,智慧如海,“说法狮子吼,广度诸有情”。所以愈学自己愈喜悦。这个喜悦是从内心源源不断地散发出来的,不是靠外在的财色名利这些快乐刺激而来的。
第二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看每一天都有来自全世界的、志同道合的人来求教、来切磋,这是朋友来自远方,这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自己有才德、有学问,但是仍然有人误解、有人诽谤、有人中伤,甚至也不被重用,但是没有任何的愠怒之心。就像孔老夫子一样,他周游列国,念念想把自己好的仁义学说推广于天下,使社会和谐、国家安定,人民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他的这种胸怀,没有人能够理解,很少有人能理解,甚至还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嫉妒他,生怕他的学生贤德的人太多,如果重用了他,会对政权造成威胁。
但是他怎么样?他没有任何的怨天尤人的情绪,也没有放在心上,退而著书立说,把自己好的学问、好的学说都教给后人,希望在他们身上发扬光大,遇到有德行的、圣贤的君主能够采用。所以后来,孔老夫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这个圣人的所作所为,都在我们老法师的身上表现出来了。所以“人不知而不愠”,不也是一个君子的行持吗?
所以我们学习圣贤教诲,而且能够从身边看到榜样,对这个圣贤教诲就愈来愈有信心,也学得愈来愈有味道了。这个是讲“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尊贤也”。如果这个君主他能够不看重钱财,而以道德为贵重,这样的话,他做任何事情都是走在道上,自然会感召贤人来亲近你,因为你自己是一个有德之人。
所以贤人都是以道德为重,而不是以钱财为重。即使是他做生意,他的心也在道上,所以在各行各业都有菩萨、都有圣人示现。但是他做生意也不是专门为了谋取利益,他的心也仍然是在道上。他对待工人、对待股东、对待合作伙伴,都是按着圣贤的教诲来做,所以他做事情也不会失败。
当然,要做到“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群书治要.说苑》上,就有这样一个典故。齐宣王在那坐着,淳于髡在旁边侍坐,齐宣王就说:“先生,您能不能谈论谈论我有什么嗜好、有什么喜好?”淳于髡说:“古代的君王所喜好的有四种,而您只喜欢其中的三种。”齐宣王说:“您可以详细地说给我听一听吗?”
淳于髡说:“古代的人喜欢骏马,您也喜欢骏马;古代的人喜欢美味,您也喜欢美味;古代的人喜欢美色,您也喜欢美色;但是古代的人喜欢贤士,大王您唯独不喜欢贤士。”贤德的人士,贤士,贤德的读书人,也是我们说的德才兼备的人。
齐宣王怎么回答?齐宣王说:“国家没有贤士,如果有贤士的话,我也会喜欢他们。”淳于髡说:“古代有骅骝、骐骥这样的骏马(骅骝、骐骥都是马中的精品),现在没有这样的骏马了,但是您也会从众多的马中去选取,可见大王您确实喜好骏马;古代有豹胎、象胎这样的美味,现在虽然没有这样的美味了,但是您也会从众多的美味中去选取,可见您也是喜好美味的;古代有毛嫱、西施这样的美女,现在虽然没有毛嫱、西施了,但是您仍然也会从众多的美女中去选取,可见大王您也是喜欢女色的。如果大王一定要等待尧舜禹汤时代那样的贤士出现才喜欢他们,那么尧舜禹汤时代的那些贤士也不会喜欢大王您了。”
齐宣王听完之后就默默无语了。说明什么?说明他喜欢骏马、喜欢美味、喜欢美女,那是发自内心的喜好,想方设法地到处去寻找;但是喜欢贤士却不像喜欢骏马、美味和女色那样的喜欢,没有到处到天下去寻找德才兼备的人为自己所用。所以天下其实并不缺少贤士,德才兼备的贤人很多,只是在位者、当领导者的人他没有去求取贤士,没有做到“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罢了。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刘余莉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