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桃源专题

世间的技术,出世间的学问,都是一个日积月累的功夫

2019-03-01 09:59:00 作者:刘余莉学馆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群书治要360》讲座第63集11

《群书治要360》讲座第63集11

全文2168字,阅读需6分钟

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群书治要360》。我们看“贵德”的最后一个条目,十一,“有恒”。请看第一百五十七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三十四《老子》。意思是说,两手合抱的粗壮大树,是由细小的幼苗长成的;九层高的楼台,是由泥土堆积筑成的;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迈开脚下的第一步开始的。

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主要提醒我们,世出世间法的学问技艺,都是一个日积月累的功夫。譬如说我们看少林寺的功夫名闻天下,寺里的武僧可以飞檐走壁,这种功夫是怎么样得来的?怎么样成就的?我们看一些电视剧的时候,也可以观察到一些皮毛。譬如说那些僧人去挑水的时候,都是用脚尖来行走,只要把这个木桶一扛上肩,一担到肩膀上,就不能够放下,一直挑到山上,倒入水缸里。而且在挑水的时候,在脚上还绑着沉甸甸的沙袋。这样一天挑几次水,天天坚持、天天坚持,就能锻炼脚上的力量,日久天长,才能够练就飞檐走壁的功夫。练气功的人、练太极拳的人、练八段锦的人,都有这个体会。告诉我们,练功夫它是一个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才能够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越。

我们学习世间的技能,都需要坚持每一天的不中断,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你看打拳的人,这个拳不可以一天不打;唱歌的人,他这个歌不可以一天不唱,嗓子每天都要练习。像我们讲课的人,课也不可以一天不讲,而且要到各个场合去讲,这样才能够熟能生巧,才能遇到各种场合都能够应对,不会怯场。

像我们学校有一位老师,他讲课讲得特别好,学员每一次打分都是全校第一。有一次我就去请教他,这个课怎么样才能讲好?他笑着回答说:“其实很简单,就是多讲。”你讲的这个东西熟得不能再熟了,熟透了,你自然能够得心应手,该长讲的时候长讲,该短讲的时候短讲,谈笑风生,应对自如。而且要各种场合去讲,面对各种观众。有的时候是给省部级的干部讲,有的时候还要到农村,给那些不太识字、没有什么文化的老太太、老爷爷讲。无论学位高的还是学位低的,有没有受过教育的人,都能够听懂,这样才能够熟能生巧。

在欧阳修写的《卖油翁记》中,也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再回顾一下这个中学课本的典故,对我们仍然很有启发。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这个陈尧咨特别善于射箭,他射箭的功夫很好,在当时的时候,没有人能比得上他,他也经常以此有点沾沾自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有一次,陈康肃公就在他们家的场地练习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把这个担子卸下来,站在那,斜着眼睛看他,看了很久也没有离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看到他射箭,射出去十支箭中了八、九支,他只是微微地点头微笑。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陈康肃公看了之后就问:“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的箭法不够精湛吗?”“翁曰:‘无他,但手熟尔。’”没想到这个卖油的老翁这样回答:“其实没有什么奥妙的,只不过是手熟罢了,熟能生巧而已。”听到他这样的回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他一看,对自己这么精湛的射箭技术都不以为然,就有点不高兴,甚至很生气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技!”“翁曰:‘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的老翁说:“你看,我从我卖油的经历就知道了。

从我倒油的经验就懂得这个熟能生巧的道理了。”于是怎么样?“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于是他就拿出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将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我们知道古代的铜钱这个口都非常地小,但是他把这个油从钱孔注入,但是钱却没有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于是他说:“我也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罢了。”“康肃笑而遣之。”陈康肃公听了之后,笑着就把他送走了。说明他说得很有道理。

其实无论是世间的技术,还是出世间的学问,都是一个熟能生巧、日积月累的过程而已,只要有恒心,都能够达到高超的境地。譬如说我们看专业的歌舞演员,还有钢琴家,像体育的冠军,像体操冠军、乒乓球冠军、篮球冠军等等,为什么能够成为冠军?就是因为他们日积月累,每一天坚持训练,最后他熟能生巧,达到了高超的境地。如果我们做事没有恒心毅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无论做什么都难以成就。

学习技艺是如此,世间求学问也是如此。我们都知道李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典故。著名诗人李白,他小的时候读书也很贪玩,没有学成就半途而废,要回家去了。结果在路上遇到一个老妇人,这个老婆婆在磨铁杵。李白看了很奇怪,就上前去问,说:“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用?”老婆婆说:“我要把它磨成绣花针。”李白听了这句话非常地感叹,他没有想到,能够把那么粗的铁杵磨成绣花针。所以他从中受到了启发,他回去之后,接着读书,最后成为“翰林供奉”,也一举成名,成为我们国家唐朝著名的诗人。这些都是告诉我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学习世间的技艺,都需要有恒心,日积月累才能成功。

曾国藩先生也讲道:“养生与学力,皆从有恒做出。”“养生”就是我们保养身体;“学力”就是提升道德学问,都需要有恒心和毅力。如果没有恒心毅力,你看我们锻炼身体,今天起得很早,三点钟起床了,但是坚持不到三天,又打回原状,这个身体就很难锻炼好。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刘余莉学馆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验证码:

广而告之

桃源专题最新图片文章

桃源专题最新文章

桃源专题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