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重用的封疆大吏陶澍,祖上积德行善的真实故事
2020-02-06 13:09:04 作者:妙观法师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曾读《老子》,读到「天道无亲,常与 善人」时,十分的心悦诚服。上天并没有偏袒的心。只是爱护真心行善的人。行善之人。必将得到上天的赐与。所谓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而这个事实真相并非显而易见,也不是常人所容易明了的,所以佛家提倡因果报应之说。不知因果的人,内心常空空荡荡,以为做恶不得祸,做善不得福。因此缘故,善不欲为,恶则时而为之。知道因果报应的人,内心常充实,能够渐进地克己断恶及勤力修善。
积善的人,来生后世将会得到福报;而做恶的人,来世将会得到灾殃。除此之外作善之人的福庆及作恶之人的祸殃也会波及到他们各自的子孙后代。正如《易经》的〈文言〉所说的那样。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陶澍,湖南安化县人,是清代受道光皇帝重用的封疆大吏。曾在京城任翰林院编修、及升监察御史。后在地方担任过川东兵备道、山西布政使、安徽布政使、安徽巡抚、江苏巡抚等职。道光十年,诏加太子少保,任两江总督。陶澍在为官期间,在理财办案、赈灾济民、疏通河运、开拓海运、整顿盐务、兴助教育等方面既严治务实且政绩卓越,其在历史上的声名近似林则徐。
清代梁恭辰在所编的《北东园笔录》里面记载了他阅览《闻见录》时所读到的关于陶澍祖上几代人积德行善的事迹。因此感叹「始知其积累之厚,不可不详载之以劝后人云。」在《北东园笔录》中提到陶澍的太高祖伯含公积累过许多阴德。明朝时,乡里自卫很严,有人抓住盗匪将其淹死,正遇上陶澍的太高祖伯含公经过,贼哀求:「公救我,我誓不复为贼。」伯含公为了给众人有个交待,也担心贼将来不能自食其力又复做贼,就赠给贼一条小船以作为养家糊口的资本。
伯含公一生施舍过八条小船以帮助别人,他帮助的人都改行为善。伯含公出门常带一小筐,捡拾碎磁瓦砾以方便行路之人。陶澍的曾祖文衡公也是一位有道德的长者,曾经有趁着雪夜入他家里盗米的人,他跟随雪迹脚印走到贼家门前,发现贼是所认识的人,心里体谅贼家的贫苦,默默的回到自己家里,始终不提此事。三十年后,文衡公的夫人偶然对子孙讲起这件事,但还是隐去了盗米人的姓名不令人知道,其家隐恶扬善之德可见不一般。
有一次陶家的邻里发生火灾,文衡公的夫人以仓所存的粮食救济遭火灾者。陶澍的祖父寅亮公性情淡泊,少贪欲之心,因为没有经营,家道也不富裕。一天,偶然走到江边,捡到钱财,等了一整天看见一个人慌张跑来,面如土色,低头在砂砾中寻找,非常悲戚的样子。问他,回答说:「在外做工几年没有回家,家有老母亲,今积累几年的钱财回来赡养母亲却全部丢失了,所以悲伤。」问他钱财的数目,都能对上,就将钱财交还给其人。那人感激想分一半给寅亮公,寅亮公说:「我要是想分钱财,就不会等在这里了。」笑着将那人送走。到陶澍的父亲陶必铨时,义举善事也很多,陶澍的祖上几代人行善,所以安化县才出了一个陶澍,岂不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吗?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仅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