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桃源专题

宁静为何能致远?

2019-07-17 08:33:57 作者:素谦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10.webp.jpg



9.webp.jpg

静, jìng, 从青从争。本义:彩色分布适当。古同净。


 

青,初生物之颜色;争,上下两手双向持引,坚持。静,不受外在滋扰而坚守初生本色、秉持初心。



谓粉白黛黑也,采色详宷得其宐谓之静。考工记言画缋之事是也。分布五色,疏密有章,则虽绚烂之极,而无淟涊不鲜,是曰静;人心宷度得宐。一言一事必求理义之必然,则虽緐劳之极而无纷乱。亦曰静。



《六韬》秋道敛,万物盈。冬道藏,万物静。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曾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那么为什么宁静就能致远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其中的要妙:



静能生定,定能生慧



道家语:"灵台清静,静能生慧,慧能生智。”(所谓灵台:位于额头 古代修仙之人把此处称为灵台)



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佛家说: "静能生定,定能生慧 ."


 

儒家亦认为“静能生慧”。《昭德新编》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延乎答问录》:“盖心下热闹,如何看得道路出?须是静,方看得出。所谓静坐,只是打叠得心下无事,则道理始出。道理即出则心下愈明静矣。”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陶弘景说:“静者寿,躁者夭,静而不能养,减寿;躁而能养,延年。”


 

诸葛亮《诫子书》中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此语流传千古,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诸葛亮也成为儒家知识分子的精神偶像 。


 

总之,儒家、佛家、道家都认为,“静能生慧”,“静能开悟”,“静能正道”。  



 佛陀把智慧分为三种――“闻慧、思慧、修慧”,最关键的是修慧。通过修习内观可以获得智慧 。



戒、定、慧,是佛陀留给众生的教诲。也是引向顿悟的一条捷径。


 

心清静、意清静,智慧即会涌现。



事实上在我们熟知的故事中都有关于静而生定,定而生慧的故事。



 据传佛祖释迦牟尼当初在经过了非常艰苦的一段修炼过程之后,仍然未开悟。于是放弃一味的极端苦行,并寻求真正的觉悟与解脱。后来在恒河边一菩提树下打坐,发誓非成无上正等正觉不可,否则便死在那里。最后终于睹明星而悟道。


 

除了释迦牟尼佛还有一位我们所熟知的达摩祖师。据传达摩祖师为弘扬佛法东渡中土历尽艰辛,后终在少林寺后山“面壁九年”,得悟大道,其经历充满传奇性。后来被尊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始祖。自达摩初祖东来,五传至六祖惠能,一花五叶,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为其禅法的标志。达摩祖师的思想,对中华文化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儒家有一位我们所熟知的代表人物:王阳明先生。他的龙场悟道经历同样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王阳明在在龙场极安静又极其险恶的环境里,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


“收拾精神,自作主宰”(陆象山语),他静坐沉思,以求静一。阳明设想“圣人处此,更有何道?”终日默坐“玩易窝”中,冥思苦想,反复诵读《周易》,“始其未得也,仰而思焉,俯而疑焉,函六合,入无微,茫乎其无所指”。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



如果说上面只是故事和理论,那么现代科学也同样印证了:静能生定,定能生慧。


韩国的一项长期跟踪实验显示:长期身处节奏过快、喧嚣的环境,少年易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等疾患,成年人逻辑推理能力会弱化,主管短期愉悦的细胞会更活跃。


美国的脑科学研究也证实:长期守静有利于神经细胞轴突的延长,有利于信息在脑细胞中的存储、分辨、比较与联系,有利于提升记忆力、分析力、判断力与决策力。这些恰恰应验了“水静极而形象明,心静极而智慧生”“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等诸多中华古训。



今天我们也常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静能生定,定能生慧”作为修身养性的指南。


 

静是养生之道,长寿之方


    曾有人讲世上长寿者有四种:


第一种,没心没肺的人长寿;


第二种,稀里糊涂的人长寿;


第三种,平静的人长寿;


第四种,觉悟者长寿。


这四种,核心应是“平静”,“心静”与“心净”,组成平静,心干净了,心才好平静,“心静”了,“心”才好抗拒污染,抗拒各种干扰。


    很多90岁以上老寿星,研究他们长寿之道,了解他们的长寿经验,其首要的是心态平和。谁都想长寿,如果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就难以平静下来,心情不平静就会:或生气、或惊恐、或忧虑、或暴躁、或心跳、或失眠、或愁眉苦脸、或心烦意乱、或喜怒无常、或一时想不开。



认为自己健康长寿的原因有三:


一是长期素食;


二是内心保持平静、开朗;


三是常年将荷叶、决明子、罗汉果、枸杞等煮水后泡花枝茶饮用。


这是据说中国最长寿之人李清云(1677年—1933)留给后人长寿的秘方。


心静则如心无波纹之所动也,如佛学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心是指先天无神之本心,其为真性妙空之所谓也;若以能达至此静之境,则能纳受天之所赠之德,达到方满充足之态,若如一容器之平静至极的放置于平台上,方能接受天水之给予。关于静,苏东坡在被贬黄州时,曾写过一首赞佛的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我们经常能在媒体中,书籍中看到关于佛家,道家长寿的报道。如近代高僧虚云法师,世寿一百一十九岁;而近代一位修道者吴青云也活到了100多岁。他们的长寿都无不和“静”有关。他们修行的方式之一就是静坐或称为打坐,以此达到身心合一,证道开悟的境界。


91岁的叶嘉莹女士也曾表示:她喜欢多些安静的时间,多读些好书,多些静思,多些与先哲的神交。


曾经百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守静功力也是了得,她和钱钟书在春节也一样专注学问,面对前来拜年的客人只透过门缝寒暄几句,没有让客人进屋,有些不近人情。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超常守静的功力,才铸成大美之作,这也成为他们重要的长寿秘诀。


由此我们就能看到:无论是在开启智慧还是养生长寿方面,内心能够守得住静,能够甘于平淡,能够不为外界干扰所动,就能够达到:心纯净,行致远的境界。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验证码:

广而告之

桃源专题最新图片文章

桃源专题最新文章

桃源专题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