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佛学佛经

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38集

2020-08-04 22:02:32 作者:钟茂森教授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菩萨,大家早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昨天我们将「勿弃字纸」这一句讲完了,今天开始我们来看第五十二句: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菩萨,大家早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昨天我们将「勿弃字纸」这一句讲完了,今天开始我们来看第五十二句:


  【勿谋人之财产。】


  在安士先生的注解里面他说到,「各人之财产,由乎各人之福力,并非设谋之可得者」。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我们这一生有多少的财富、多少地位、多少功名、多少受用,乃至我们一餐吃多少饭,这都是由於前生所做的善恶业力决定的,如果前生没有修福,这一生怎么会有福报?所以每个人他的财产之多少,都跟他在前生所修的福报相关联,这个没有办法去夺取别人的。如果是要设计谋夺他人财产,那是一种愚痴人所做的。因为什么?他真的能够设计谋夺来的财产,也是他自己命中该有的,他如果不用这些卑鄙的手段去谋取,照样可以得到这些财富,他现在用这种卑鄙手段,只会减损他命中的福报。譬如说他本来命中应该有一千万的财产,但是他机关算尽,谋夺别人的财富,把他命中的一千万的财富打了折扣,变成五百万,所以当他谋夺来五百万的财富,他觉得很欢喜,他以为自己还很有能力、很有计谋,没想到这统统都是冤枉做了小人。


  所以你看孔老夫子在《论语》当中也说过类似的话,孔子曰:「富而可求,执鞭亦为。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老夫子,世间圣人,他对於因果的道理也能够明了。他说到,富而可求,这说什么?如果富贵可以求得的话,那么即使是为人做执鞭之士,执鞭就是拿马鞭,做听差马弁,他也会去做。如果求不到这种富贵,我就不必在那里攀缘,我自己做我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吾所好,我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孔子喜欢读书、喜欢礼乐,仰慕周公圣人,这是他的所好。所以你看看,明白这个因果道理之后,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就冤枉作小人。小人是不明了这个道理的,他以为富贵是靠他用计谋、靠他用损人利己的手段可以谋夺来的,那真的是冤枉造业。


  这里讲到的,可求和不可求,这个富贵不管可求还是不可求,都要什么?以道为标准,求之以道,如果求之不以道,孔子也绝对不做。道这是最高标准,除了道以外,还有德、还有仁、还有义、还有礼,道、德、仁、义、礼,这个是求的标准。如果是符合道的、符合德的、符合仁、义、礼,那可以去求,如果所求不符合道德、不符合仁义,连礼法都不符合,那绝对不能去求,因为求了反而是造重罪业,求到的还是自己本有的,根本没有新得到什么,但是得到的是罪业。所以这里讲,「求且不可,况於谋乎」?有求的心都不可以,为什么?因为人一生的富贵,不是说你想求就求得来,这是过去生中善恶业力决定的。当然要求可以,圣贤人也教导我们,但是要求之以道,这样子才能够求到自己命中还没有的。就像袁了凡先生,他命中无子,没有功名,短命,他想求这些,求子、求功名,可是他不知道方法,后来遇到了云谷禅师开导他,「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於是他就明了了,原来求真正是要从断恶修善那里下手,福是从善那里生的。所以要求之於道,要如理如法的求,这才能有求必应,如果是妄求、攀求,不如理、不如法,这个只会造罪业。


  求都不可以,更何况去谋取?谋取这是卑鄙小人才做的事情。求,君子还有所求,但是求之以道。那圣人呢?圣人无求了,因为圣人真正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像孔子说的,「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之人绝对不会要求什么,一切随缘。佛家讲的就更具体,告诉我们要放下我执,把小我放下,回归大我,大我是自性,自性里面万法具足。你看六祖惠能大师讲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整个宇宙都是自性变现的,换句话说,整个宇宙就是我,统统是我,还求什么?你都有了。只有执著我,小我,他才会有求的心。所以圣人教化,对不同的层次的人有不同的教诲,随著众生根性来施教,最终极的就是无求。你看看弥勒菩萨他现在在兜率天内院,将要下生成佛,他是贤劫第五尊佛。所有的补处菩萨,就是后补佛,都会在兜率天内院等待下生成佛。为什么在兜率天,不在其他天?因为兜率天叫做知足天,补处菩萨真正知足,真的是一无所求,这才能成佛,还有所求,这个位置就下降了。那菩萨,菩萨也有所求,菩萨求度众生。那佛,佛连度众生的求都没有了。你看《金刚经》里讲的,「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在佛眼里面看,他有没有度众生?没有度众生,众生本来是佛,哪有什么度众生。所以如来连度众生的求都没有了,这真正得大自在,所以示现在知足天等待下生成佛。所以圣人是无所求。世间君子呢?有所求,求之以道。小人呢?小人有所求,求之不以道,叫谋求、谋夺,那就是造作罪业,将来必定堕三恶道。


  下面安士先生为我们说明人为什么会起谋求的心?这是小人之计。他说「谋人财产,大抵为室家之计,欲以传诸子孙耳」。一般人,这是小心量,把自己一身、一家执著为自己,所以生起严重的分别、自私这种心理。凡是有利於自己身家的,他就尽量的谋求,不利於自己身家,他可能不闻不问,甚至会做出损害别人满足自己这样的行径,这就谋人财产。这个发心都是为了自己家庭著想,为了自己子孙后代著想,希望留下一些家业传给子孙,让家里人过得幸福一点、美满一点,这是一般人都会有这种观念。有这种观念心量是窄小的,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儒家讲这种人叫小人,小人倒不是骂人的话,小人就是心量窄小的人就叫小人。君子心量广大,想到自己也想到别人。「至於为妻孥而作走狗,所弗计矣」。还有比这个小人更差的,这是什么?甘心情愿为自己的妻子儿女做走狗,我们说做牛做马去造业。这种人确实不知道有多少,不计其数。做走狗,走狗就不是人,小人还算是人,走狗就不是人,那是畜生。为了自己的身家,做出伤天害理之事,这种人就叫衣冠禽兽。


  下面引《毗婆沙论》,这佛经,里面说到,「家中父母兄弟,妻子眷属,唯增贪求,无有厌足。若识得子女是索债之人,室家是怨业之薮,则大梦顿觉,沉疴忽疗矣。岂为其多结怨仇,广行众恶乎」?佛经上讲都是宇宙人生真相,家里的父母兄弟、妻子眷属都是什么?自己的冤亲债主。他们没有接受过圣贤教育,难免都是念念贪求,没有满足的时候。世间人真的,他如果没有能够学习到圣贤的教育,自私自利的心就很重,贪得无厌,这是难免的。所以我们觉悟了,要把这个事情看透,家中的眷属都要能够让他们觉悟,不要念念增长贪心,这样子他们不造业,我们自己也不会为他们造业。家亲眷属里面的,可以说最大的债主应该说是儿女,如果识得子女是索债之人,他们来索债的,认识清楚这个家其实是什么?怨业之处。现在这个社会里面更加明显,你看新闻里面报导中说到,父母儿女互相残杀的,兄弟之间成为冤家的,比比皆是,所以都是怨业之薮,薮就是这种山林之地。真正看破了这些家亲眷属、家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就大梦顿觉,这是一个觉悟的人。


  沉疴忽疗,这个疴就是重病,沉重的疾病忽然之间就治好了。什么是沉重的疾病?迷惑颠倒、情执、自私,这个是重病。六道众生里面的,不管是在哪一道,多多少少都有自私心;六道里面的天道、人道比较轻一点,三恶道的最重。因为得了这个病,就受这个煎熬。所以私心重就往下堕落。我们现在的病又比古人要多、要重,私心又比古人重,所以现在堕三恶道的人就比古人多。佛告诉我们真相,让我们明了家亲眷属都是不外乎四种缘分,所谓是讨债的、还债的、报恩的、报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外乎这四种。在人间里面看似有父母、兄弟、朋友这些伦理关系,实质上都是互相在酬业而已,我们怎么能够为家亲眷属去造业?所以岂为其多结怨仇,广行众恶乎?怎么能够为著他们跟别人结怨仇,为著他们去造作很多的恶业?造作这些恶业自己肯定堕落,你为他们造的他们也有责任,所以为他们好他们真得好了吗?他们反而会堕落,这都是愚痴颠倒。所以我们看到世间很多人,为子孙计、为妻儿计,做官的贪赃枉法,经商的唯利是图,我们看到都觉得可怜,前途都是自己现世会造成破家亡身,来世必定是三恶道受报,所以总得要看得破。


  下面安士先生引用了四则故事为我们说明谋人财产有什么样的果报。第一个是讲「怨鬼诉母」,出自於《怨魂志》。这是在历史上,南朝,南北时代的南朝,在刘宋元嘉年间,有一位叫诸葛护这个官员,他是一位太守,因为在任上病死了,他的家眷就护送他的灵柩回乡,护送的人是他十九岁的儿子。这个时候诸葛护他的一个门人,叫何法僧,纠集了一个同伙,因为贪取这家主人的钱财,所以把他的儿子推到水里面淹死,然后把他的财产瓜分逃走了。就在那天晚上,这个儿子的母亲陈氏,忽然就梦到自己的儿子给她诉说父亲死了以后的这种情况,以及自己被何法僧淹死的经过。当时这个儿子非常的悲痛,而且说自己要急急的赶路,也非常的疲倦,所以想暂时睡在窗前床上,他的头靠著窗子那边。他母亲梦到非常的清晰,等她醒来以后她自己忍不住痛哭。结果拿灯去照一下床上,果然有个像人一样这么大小的湿印子。这是大概这个儿子他是满头大汗,又太累了,就倒在床上睡觉,汗浸湿了床的床单。他母亲知道这个不是梦,真的是儿子的鬼魂回来了,於是全家大哭起来。结果陈氏她有一个表弟叫徐道立,是做交州长史,还有另外一个表弟徐森之,是做交州太守,两个人就去调查这个案情,结果果然如梦中所说,抓到了这两个凶手,绳之以法。所以真的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愚人以为造作了恶事,谋人财产,杀人夺财,天不知鬼不觉,没想到天地鬼神在监察著我们,把我们的一举一动看得是清清楚楚,哪里能够逃得过天地鬼神的制裁?


  第二则故事是讲「执枪自刃」,这是出自於《绣虎轩次集》。这是在清朝发生的事情,有一位叫梁石柱的富户,家里很富有,他有个儿子他很疼爱,在顺治末年,儿子十九岁那年就得了重病,结果梁石柱非常的悲痛。正在悲痛的时候,就听到儿子突然直呼他父亲的名字,就告诉他,说我前世就是徐州的某某人,有三百金,跟你在一起做生意,有一次我得了痢疾,中途上厕所的时候,你就趁机用利刀刺进我的胸膛,我因此就死了。为了掩盖罪状,你当时还自己把自己的手割破,出了血,然后向我的家属证明说我们是遇到强盗而被杀死的,这样你就逃脱了罪名。但是我是怀恨在心,我死了以后就投胎到睢陵,就是当时梁石柱的地方,投胎到一个姓王的人家,你还记得二十年前的王某,那就是我。你比我迟三年死,也在睢陵这地方投胎,那就是现在的你。所以他们已经是第三世投胎。我这一生就来做你的儿子。怎么样子找到你的?他说有一次到县里面去缴纳银钱,在柜台上面就看到你,当时,就是这个王某,看到了这个梁石柱,马上不知不觉不知为什么怒火填膺,就握起拳头就去打他。当时因为他说我跟你是素不相识,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做,但是因为你当时没有介意,反而我觉得闷闷不乐,所以我几天就死了。死了之后,就是我当时是王某,这王某死了以后投胎到你家里就做你儿子,所以我这是第三世,到今天已经十九年,我是来向你讨债的。


  我出痘的时候花了你的一些钱,另外你帮我聘请老师,我也花了你一些钱,你还帮我娶个媳妇,我也花了你的一些钱,后来考试拜门生也花了一些钱,还有一些零星的花费,合起来差不多跟我前世被你夺走的三百金差不多,所以我现在这个钱的债务就算了了,但是你还欠我一条命债。但是因为你现在对我特别好,又是我的父亲,我实在不忍心杀你,所以打算就离开你到别的地方去。不过你前生造作的谋财害命这个业,阴间地府还是不会宽恕你的。你看这儿子就说了这番话,说完就断气了。结果梁石柱因为非常疼爱这个儿子,日夜痛哭,他也不相信儿子讲这番话,他对别人说,这只是儿子很孝顺、很聪明,他怕我悲痛,所以编出这一通谎话来安慰我的,天下哪有这样的好儿子!


  结果没有多久,他有一天在家里磨一支长枪。有人问他,你为什么磨这个枪?他就对人说,今年是灾荒年,我们这穷乡僻壤,恐怕会出盗贼,所以准备一支枪做为自卫。结果有一天他把枪磨好了,把这个枪柄就插在墙里头,那枪锋就对著自己的胸膛,然后大喊一声说,儿啊,你让我自己撞上去吧!然后就用尽全身力气向这个枪锋上撞过去,这枪尖就刺进了胸膛,一直刺到了脊椎骨,就这样死了。这是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因为前生谋财害命,你看这个冤亲债主一直跟著他,跟到第三世。所以欠债、欠命没有不还的。


  安士先生在这一段的评论当中如是说,「阳间有负恩之人,冥府无不偿之债」。在人世间有忘恩负义的人还能得逞,可是在阴间阴律不可能原谅他,欠债必须还债,欠命必须还命。「人知今生之债重,不知来生之债尤重。索现世之债者,居於门首,不敢入内,主人犹恶之嫉之。独至索宿生之逋,则债主直入内房,安然高卧,使欠债者夫妇两人,百般珍惜,乳哺怀抱。迨至年既长大,立将家舍田园,尽行盘折,不留一针一草。回思半世营营,无非借本求息,枉为他人作马牛,岂不愚而可哀哉」!这段评论真的是道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人只知道今生欠债,欠的债务这是重的,很重的,不知道欠来生的债就更重。所以以为债主死了之后就没事了,没想到日后还起来要连本带息的还,时间隔得愈久还得要愈多。世间人看到索债的人,你看索现世之债者都是非常的讨厌,因为他不想还,所以见到索债人来了都会厌恶他,都甚至忌恨,索债的人也因此不敢入内,所以只是在门口,有所忌讳。可是如果索来生债的、宿生债的,那这个欠债的人就看不出来了。所以到索宿生之逋,这是过去的债务,这个债主变成一个什么?你家里的人,直入内房做你家的儿子,安然高卧,他成为一家最珍爱的宝贝,天天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很自在,在床上高卧,使这个欠债者夫妇两人,这父母两个人来还债,而且还得服服贴贴,百般的珍惜他,乳哺怀抱他,把他视为掌上明珠,怀中珍宝。等到他长大了,立即就把自己的全部家产,房产、财富统统都交给他,不留一针一草。你看做父母的不都是这样吗?一辈子辛辛苦苦,这里讲回思半世营营,半生操劳,做什么?就是为了还债,还这个债主的债。所做的无非是借本求息,枉为他人做马牛,枉是冤枉,为著别人去做牛做马,辛苦得腰也弯、眼也花、耳也聋,头发斑白,做得做不动了,然后把自己全部的所得双手奉献给自己的债主,岂不愚而可哀哉!这真的是愚痴颠倒,令人哀痛。所以宋朝的司马光先生说到,积财给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为子孙计。真正聪明的人不会念念积累财富给子孙,而是什么?真正为子孙积阴德,多做布施,广行善事,子孙才有福,自己也有福,自利利他,何乐不为?


  所以我们看到宋朝的范仲淹先生就是这样,这是宋朝的著名的宰相,你看一生广行布施,真是倾尽所有的去布施。他布施的方面很多,譬如说周济贫穷,帮助家族培养年轻人读书,为国家培养人才,推广传统儒释道的教育,也兴建寺庙,到最后他走的时候,家里统统都布施光了,所以连买一口棺材的钱都没有,但是他的子孙贤孝。你看他的儿子范纯仁,也做了宰相,世世代代的子孙都是有道德、有学问的贤士,一直到民国,八百年不衰,这都是有智慧的人。财产不一定是好事情,要懂得用财产去真正为世间苦难的众生去做点好事,否则那真的就是苦心积虑,最后全都是还债用的,真的是像《红楼梦》里面讲的,「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自己分文带不走。而且这些财富给子孙,子孙大多都是成为纨裤子弟,把你一生所积累下来的财富短时间就败光了,这些事情自古以来多得不胜枚举。


  好,我们来看安士先生第三个故事,也是从《绣虎轩次集》里面选出来的,叫「三次投胎」。这个是讲到清朝在康熙年间桐城县,就是我们安徽省桐城,离这不远,那里有个儒生叫姚东朗,他有一个儿子,十岁了,病得快要死了,父母当然非常悲痛,就说你难道真的没有缘分做我们的儿子吗?结果这儿子忽然就用北方人的话,安徽这边还是属於南方,他用北方人的话就说,我原来是山东的一个僧人,积存了有三十金,被师兄偷偷看到,於是把我推落到水里,我当时大呼观世音菩萨求救,结果看见观世音菩萨,对我说,说你的命数到了,现在是你前生的业报,於是我当时就溺死了。地方上就有人告官,当时你就是县令,这儿子对他的父亲说当时你就是县令,我的师兄於是就用这三十金贿赂你,於是这事情就算是停息了。因为我沉冤未雪,心里有怨恨,所以首先投胎做了你的弟弟,就是你前不久死的弟弟,十年前死的,这个弟弟叫姚嵩绍,就是他们家的,这个弟弟一直到二十多岁一直都追著你想要讨债,可是没讨到,於是死了。死了之后还不甘心,又来做你的儿子,到今年已经十年了,这儿子十岁了,这十年来算是讨回了三十金。我现在要走了,当然现在还有一点留恋,就是很想我们家里一个拄杖,一个拐杖,希望你能够烧了之后送给我,这样子正好满足当时你欠的三十金的数目。我这个师兄也是讨债来的,现在他是做你的大女儿,已经嫁出去了,嫁到姓潘的人家,现在怀孕快生产了,他说我现在死了之后将要去做她的儿子向她讨命,这儿子说完之后就断气了。


  这个故事让我们听了之后毛骨悚然,你看来这里做儿子的,原来都是过去欠他的债,他已经投胎做过自己的弟弟,做了二十年没讨债,讨不成,死了之后又来做儿子,终於讨债讨完了。那边那个债务还没了,他过去那个师兄把他杀害了,他又去那边投胎做他的儿子。这个师兄已经变成一个女的,就是他父亲的女儿,就是自己的姐姐,现在他投胎做她的儿子,将来就要杀她。你看儿子杀母亲原来都是过去有这个因缘。所以《楞严经》上面讲,「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做人不能够欠债,欠的钱必须要还,欠了命更要还,就是这样讨债还债,而在六道里面不断的生死轮回,佛把真相告诉我们。


  安士先生在这一段的评论里面说到,「可见六亲眷属无非怨对,方其未说破时,则眼前膝下,皆我骨肉,若被明眼人点破,乃知前后左右,无非索逋之人」。这是讲到我们的六亲眷属,父母、兄弟、夫妻,都是什么?怨家、债主。没有债务、怨仇的关系,很难感应到一起来,他要有缘。尤其是现代社会,来讨债、来报怨的多,来报恩的少。原因是什么?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常常施恩於人,常常施恩於人,这个缘自然会感得报恩的人来到身边。如果常常跟人结怨,有意无意树敌,有意无意冒犯了别人,这是什么?结怨,那周围都是怨家债主。所以没有说破的时候,看到眼前这些家亲眷属,眼前膝下都好像是我的骨肉。这是什么?表面上的关系是这样的,实际上?你从因果里头看,明眼人就能看破,看破了之后,告诉你,前后左右都是来索债的人。所以真正明了了之后,心生畏惧,不可以再跟人家结怨,跟人结怨这个怨恨辗转增重,那真的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所以对於六亲眷属我们都要以柔声和气以待,如果他来讨债,我们也欢欢喜喜的还,绝对不要再心生怨恨,知道这一切都是因果注定的。那么自己呢?自己要好好修行,断恶修善,争取这一生了脱生死,往生净土,不要再回到世间来搞这些还债、报怨这些事情。安士先生说,「世人必欲为索逋者积财敛怨,诚属何心」?这世间人都是糊涂人,念念只是为了给来索债的人来积财,谋人财产,敛怨,跟人家积这个怨恨,这是属於什么心理?这个心太愚痴了!


  下面安士先生又举了一例,叫「以客作子」,都是清朝年间,这是在江苏太仓镇有一位姜君弼,他开了一个米铺,卖米的,有一位客人叫马淳溪,把一百金托付给他。两年过去了,到了第三年,姜君弼他就起了歹心,这个钱在手上久了,让他还他就舍不得了。所以他就说米有拖欠,现在钱很紧张,明显的就不想还这个钱给马淳溪。结果马淳溪明白了这个朋友他这种歹心,又没有办法,所以心里恨恨的,就得了病,不久就死了。这个姜君弼一直来都没有儿子,马淳溪死了以后不久他的太太就怀了孕,到生产的时候,邻居忽然就见到马淳溪走进了姜家,然后就过来询问,怎么那个人死了,我明明看到他进了你家?这一看,有个儿子刚刚出生。这个是在清朝发生的真实的故事。所以可见得,谋人财物,以为得了便宜,这就是《太上感应篇》所讲的,「负他货财,愿他身死」,他死了之后就可以不还了。真的不用还吗?这个债主变成你自己的儿子,让你还得心服口服,这种儿子就是来讨债、来报怨的。所以我们想要杜绝这种冤亲债主找上门的这个机会,我们不想身边是冤亲债主,最好的方式是什么?不要谋人财产,做事要循著天理,要顺著人心,要多布施、多施恩惠,这样子来到你身边的都是报恩人。


  好,下面我们来学第五十三句:


  【勿妒人之技能。】


  就是不要妒忌别人的技能。安士先生在注解当中说到,「财产是夺得去之物,故用谋,技能则无所用其谋,唯有妒而已矣」。所以财产跟技能,一个是身外之物,一个是自己身上自带的技能,身外之物可以夺得去,所以这里讲谋人财产,它是可以谋夺得去的。实际再讲,谋夺也谋夺不去,前面讲的很多的例子,这一生暂时给你夺来的,来生还得还,一分一毫都没有差错。这里的技能更不能够夺取了,所以没有办法去谋的,别人学到的技艺,那真的是别人的,自己不懂就是不懂,自己不如人就是不如人。本来天生万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用,古人也讲「天生我才必有用」,我如果在这世间无有所用,无有福禄,没有福报,也不可能生到这个世间来。所以既然来到世间,我肯定有我立足之地,那我何必要去妒忌别人?妒忌别人的,以为可以把人家压下去,其实根本不可能的,反而是什么?增加自己的烦恼。


  所以这里讲,「究之妒人技能,於己何益?徒自增其烦恼耳」。究之就是我们仔细想一想,我妒忌别人技能,对自己有什么益处?妒忌人的才能自己也不能增加才能,反而损伤的是自己的道德,减损了自己的福报,增加了自己的烦恼,加重了自己的恶业,这也是愚痴人。所以佛你看在《华严经》上面告诉我们,要去三重障,三种重大的障碍,这三种大重障会让我们堕恶道。第一种是傲慢,第二种是嫉妒,第三种是贪欲,这三种都要放下,它是毒,贪瞋痴三毒。嫉妒、傲慢属於瞋。这统统都是什么?不知道宇宙本来一体,而深深的形成了一种人我的错误观念,把人和我对立起来,这对立之中还加上了恶念,一定要把人压下去,自己要超过别人,这就是妒忌。别人比我好,我心里就不高兴,别人有好事、有喜事,我心里就不自在,这都是妒忌,当我比别人好又生傲慢。所以傲慢和妒忌都是同根的,烦恼的源头都是一样的,就是深深的我见,这个很麻烦。所以儒家圣人教导我们,纵然不能够完全消除我见,也要做到「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不要有人我的这种执著,要把人我看成一体,至少要把人人看成自己的同胞、骨肉、手足,希望别人都能好,别人好就是我好。这就是佛家普贤菩萨讲的随喜功德,我随喜别人的好处。《太上感应篇》上讲的,「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这个是什么?慢慢的形成人我一体的这种爱心,真正把人我对立放下,我见没有了,那就是转凡成圣了。所以佛家的圣人,你看阿罗汉就没有这个观念,没有人我的观念,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放下了。不要说阿罗汉,连须陀洹,初果的圣人,都没有这些相。所以放下妒忌心,这也是修道入门要把这个障碍消除。


  这里不妒人家的技能,「技能有二:有有益於世者,有无益於世者」,人的技能有这两类。「有益之技能,当敬而法之」。我们存什么心态?如果有益於世的技能,真的对百姓有帮助、有利益,那我们应该生起恭敬心,应该去效法、去学习,希望我也能够掌握这个技能为大众服务,这是善心,怎么还可能嫉妒他?自己不能够为大众服务,还不让别人为大众服务,这种心太恶。所以大凡嫉妒别人的人,下场都很悲惨,不是自己得那种见不得人的重病,就是导致自己家破人亡。为什么?因为嫉妒是心灵的肿瘤,心坏了,所以他的身、他的家自然会招致恶报。对於无益之技能?这个技能对世间没有什么好处的,没有什么利益的,我们「当怜而戒之」,要可怜他,并且要引起警戒,不要学习他,这是无益之技能,学来没有用,浪费时间。如果是有害的技能,那就要禁止,这是对社会带来危害的。这样子,「非唯不当妒,并亦无所用其妒也」。你看你把心摆平了,因为你道理明白了,理得心安,你想通了,有什么可以嫉妒?不仅不应当嫉妒,实在讲,没什么好嫉妒的。


  所以这是安士先生几句话给我们开解,让我们放下嫉妒心。道理明白了,还要懂得因果的道理,这个事实。所以后面安士先生引徵了《迁善录》里面的一个故事,为我们说明嫉妒招致什么样的果报,让我们引以为戒。这是讲到「十子异疾」。宋朝有一位大夫叫蒋瑗,他有十个儿子,结果这十个儿子没有一个是好的,第一个儿子驼背,第二个儿子是瘸子,第三个儿子四肢萎缩,第四个儿子双足残疾,第五个儿子是疯疯颠颠,神经病,第六个儿子是痴呆症,第七个儿子是聋子,第八个儿子是瞎子,第九个儿子是哑巴,第十个儿子犯了罪,后来死在狱中。结果当时同朝的有一位朋友公明子皋看到了这样的情形,就问蒋瑗,就问他,说您平时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导致有这样的奇祸?你看十个儿子没一个好。蒋瑗自己反省说,平时我也没做什么恶事,只是喜欢嫉妒别人,胜过自己的人就嫉恨他,奉承自己的人就喜欢他,听到别人的善行就会生怀疑,听到别人的过恶就很相信,还很高兴,看到别人有所得就好像自己有所失,看见别人有所失就好像自己有所得。你看他倒过来了,不是「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他是见人之得如己之失,见人之失如己之得。所以蒋瑗自己反省,我就是做了这些事而已。结果子皋听了之后很感叹说,大夫,你有这样的心态,那不得了,马上会有灭门之灾,你怎么竟然还无所谓,好像还没觉察到什么似的,你这十个儿子得的这些奇怪的病和灾祸,恐怕还不止这些。你看古人都懂得因果报应,知道嫉妒心这是最大的恶念,是会遭天谴。蒋瑗听到之后就大惊失色。子皋又说,天虽高远,却明察秋毫,如果你能够痛改前非,就一定能够转祸为福,现在改还不算晚。蒋瑗听了之后,很难得,真正改恶修善,从内心里面转变自己的恶念,对自己的嫉妒念头提高警惕,没有过几年工夫,他这些嫉妒的念头统统都改正过来,结果他的儿子的病一个一个的都好了。这就是佛家讲的正报可以转依报,依报是我们的生活环境,包括我们的这些亲戚眷属,也包括我们自身的身体,都算是依报。正报?正报是自己的心,当自己的心转善了,这个依报环境自然也就善。最怕自己的心坏了,把本来有的福报全部一个个的都减损了。


  安士先生在注解里面用春秋时期卫国人石祁的一席话说,转凶为吉。这一席话是什么话?这是当时,这也是个典故,在春秋时代,宋国有一个作乱的人,叫孟获,就逃到了卫国,结果宋国人就请卫国把孟获归还。卫国当时不太想归还,於是这个臣子石祁就说,不行,说普天下的邪恶都是一样的恶,在宋国作恶的人如果在卫国得到保护,这会导致国家的灾难,保护他有什么好处?我们不能够为了一个人失去一个国家,交结邪恶的人而丢掉了友好的国家。结果石祁这一席话,卫国的国君就决定把孟获归还给宋国,这样子也就使到卫国得到了安全,转凶为吉。蒋瑗听到了他朋友的一席话也转凶为吉。所以一言能够改变人的命运,所以善言多么的重要。因此我们在平时待人接物当中要常存著一个度化人的心,启发人断恶修善、破迷开悟,有可能对方因为你这一句话,从此改造了他的命运,那你这句话就功德无量。


  下面又说到,宋景公三言火星转移的故事。宋景公是春秋时候宋国的国君,有一年有一个火星,大概是天上的陨石,掉下来了,刚好落到宋国这个地方。宋景公就很担忧,请了会看星相的臣子子韦来看。结果子韦就说这是个灾星,最好把这个灾祸转移到宰相身上。宋景公就说,宰相好比我的胳膊、大腿,我怎么能够转移给他?子韦又说,那可以转移给百姓。景公又说,国君所依靠的就是百姓,怎么能够嫁祸给他们?结果子韦又说,那可以转移到年成上,一年的丰收与否,转移到这上面来。景公又说,年成歉收,百姓会困苦,我这当国君的怎么能够坐得安稳?所以也不愿意转移到年成上。结果子韦后来说,上天他很高明,能够觉察人的心理,你这三句话可以说堪称明君,这个火星我看不需要转移它自己就会走了,结果过了没多久果然见到这个火星就转移了。这都是说明什么?依报随著正报转,人心从恶转为善的时候,这个境界马上就转善了,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真肯转。要转先从最重的烦恼转,最重的烦恼就是刚才讲的,傲慢、嫉妒、贪欲,贪欲就是前面讲的,谋人之财产,这属於贪欲,妒人之技能属於嫉妒,从这里去检点内心,看看有没有这些心态。如果有,立即改过来,因为不改过来,它会让我们命运产生很多坎坷。正如《太上感应篇》所讲的,「或心起於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你要改了,一改的话,那就是「心起於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


  从古到今历史上嫉妒产生的果报那都是惨烈的。在战国时代有一个很有名的例子,这是孙膑与庞涓的相争,这个故事脍炙人口。孙膑跟庞涓都是同一个师门出来的,他们的老师鬼谷子深通兵法,教给他们这些学问。结果庞涓他的才华、能力比孙膑要差,心里就暗暗生起嫉妒心,但是这个人他是非常的狡猾,内心的阴暗面从来没有让自己的同门师兄知道,表面上都是非常的恭敬,非常友好,好像是患难兄弟一样。孙膑人心是比较善良,也没有觉察庞涓的嫉妒心理,所以两个人关系非常好。结果后来两个人学成了,就准备要为天下做一番事业。正好这个时候魏国正在广纳贤士,庞涓是魏国人,所以他就先下山,告别老师,告别孙膑,并且临走的时候还挥泪说,我此行如果真正得到魏王的重用,我一定向魏王推荐你,让你也来跟我一起做一番大事业,於是下山了。庞涓确实有一定的才华,所以很快就得到魏王的重用,聘为大将军。当他成为大将军之后,他就想到自己对师兄孙膑有过承诺,可是孙膑确实才华出众,比我要高,如果我把他请来了,将来他骑到我头上怎么办?你看妒人之技能。如果不请他,将来孙膑被别的国君请了来对付我们国家,那我们不就更惨了。所以思前想后,最后决定向魏王做个介绍,但是他没有很好的介绍,他就把孙膑请来了,请来之后,孙膑当然以为,同门师弟,信守诺言,就很高兴的就来了。结果在庞涓家里住下,住了一个多月都没有任何说要去见魏王的机会,孙膑有点纳闷。结果没几天突然他就被一群兵士绑起来,然后送到一个官员那里,这个官员就判他,给他安了一个罪名,就把他的两个膝盖骨给挖掉,而且还在他脸上刺了罪人的印记,这个印记表明他这一生都要蒙羞,而且他膝盖骨给挖掉了,成为了残废,不能走路。孙膑这才醒悟,是他这个师弟妒忌他,来害他。


  因为变成残废,以后就不是庞涓的对手了。所以这个时候孙膑就想了个法子要逃跑,怎么办?他就装疯,然后在一个猪圈里面,庞涓命人把他关到猪圈里面,他就在里面一天到晚就在猪粪里面打滚,人来了之后,还把猪粪往口里塞,装得是疯疯颠颠的样子。庞涓看到这个情况,知道孙膑确实是疯了,他心也安了,知道天下没有人再跟他成为对手。结果后来有一次齐国的一个使节来了,孙膑他知道了,他就抓紧机会,表达了自己受屈辱的这个状况,而且愿意到齐国效力。刚好孙膑也是齐国人,於是齐国的使节就把孙膑偷偷的就运走了,带到了齐国。到齐国之后他投奔大将军田忌,刚开始因为他是残废人,大家对他也不是很重视,结果孙膑有一次帮助田忌赛马。这什么?田忌他很喜欢跟齐王赛马,但是他的马不如齐王的好,每次都赛输,一连三场都赛输。结果孙膑就给他一个建议,说你这样子,这三场是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来比赛,你第一场用你的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你输一场,然后你再用你的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再用自己的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结果果然田忌将军,赢了两场,输了一场,就获胜了。齐王就觉得很奇怪,你每次都是输给我的,这次居然赢了,就问,你用什么计策?田忌就把这个事情告诉他,说是孙膑的主意,於是乘机就向齐王推荐孙膑。


  这个时候正好魏国的庞涓率兵攻打赵国,因为赵国来向齐国求救,齐王就问孙膑的建议。孙膑就说了,现在最好是什么?直接出兵去攻打魏国首都,因为重兵现在都被带去打赵国,魏国里面国力它的兵力空虚,我们不要直接去救赵国,而应该去打魏国,这样子就迫使他们侵犯赵国的军队要赶快回来,而且是奔波劳顿,这个时候我们以逸待劳,必然能打胜,出了这个主意。结果齐王听了就很欢喜,於是就这么做。这就是有名的叫「围魏救赵」这种兵法。结果果然一攻打魏国,朝廷马上班师回朝,命令庞涓立即回来救护。结果庞涓带著兵日夜奔赴回到首都,结果回来之后,正好遇到齐军伏兵,打得个落花流水。所以那场战役齐国是大胜,而且把庞涓都捉住了。孙膑他心还是很好的,他就没有杀庞涓,没有报仇,反而把庞涓给放了。后来十年之后又有一次战役,这是魏国攻打韩国,齐国还是围魏救韩,结果在这个战役当中,庞涓的兵最后也是被打得落花流水,庞涓就自刎而死。所以从这个历史的故事我们看到,庞涓以小人之心妒忌孙膑的才华,结果自己也是落得个不得好死,这是很可怜。所以真正君子要大心量,绝对不能够妒忌别人的技能,而应该善用别人的技能帮助社会、帮助国家。别人有一技之长,他去做这个好事,不等於我做一样吗?为什么一定要我自己去做?这是勿妒人之技能。

  在妒忌里面一般来讲多数都是同门之间会产生妒忌,或者师生之间会有妒忌,如果没有这样的缘分他也无所妒忌,你看不同门的,他就不犯这个比肩。所以在同学当中我们一定要懂得随喜人家的善事,随喜人的功德。譬如说见到别人修行进步,我们要由衷的欢喜,看见别人得到名闻利养,我们也不能够生嫉妒,而应该随喜他,而且祝愿他在名闻利养当中不要堕落。你看这是善心。刚才讲的庞涓妒忌孙膑的历史故事,妒忌人最后自取灭亡。


  在外国也有相同的故事,这是一个老师妒忌学生的故事。这是在欧洲丹麦,在十九世纪的时候,当时欧洲的科学发展得很迅速,发明电、电动机那都是在一八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的事情。丹麦的皇家科学学会,当时会长叫大卫,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化学这方面的贡献都很大。他有个学生叫法拉第,法拉第就是著名的发明电动机的科学家。当时大卫看到自己这个学生法拉第很快就表现出在物理学上的天赋,却没有去扶植他,反而嫉妒他。法拉第当时已经可以独立的去做电的实验,但是大卫却处处去阻碍他,总是把他摁在一个只是助手的这么个位置,不让他独立的工作,限制他的才华。后来法拉第就靠自己努力,终於发现了通电的线圈在磁场里面可以自己转动这个实验成果,然后他发表了论文,这是电动机的原理。结果大卫心里就很不高兴,而且还发表一篇论文说,这个实验其实是他另外一个同事早就已经看到的,换句话说,法拉第他这个实验是一种剽窃,就给法拉第戴上黑帽子。当时也引起了一些科学家们的不平,就纷纷联名要推选法拉第做为皇家科学学会的成员,他当时还不是成员,只是大卫的助手。结果大家都很赏识法拉第,结果投票选举,只有一票反对,这一票就是他的老师大卫投的。法拉第后来真正做了成员以后,也受到他老师处处的限制,一直等到大卫去世以后,法拉第才能够真正全身心投入发电机的研制实验。所以这使整个科学的发现进展晚了十年之多。


  所以你看老师嫉妒学生,虽然嫉妒他,对於这个学生来讲,确实给他心理上有打击,实在讲,损害他事小,损害人类事大。这个大卫他由於这样嫉妒,他五十岁就去世了,短命。本来五十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可以干一番事业的,但是他福享完了,这个福被他的嫉妒心给破掉了,所以他变成短命,他的成就就没有那么高,所以他的名声倒不如他自己学生法拉第那么高。这是科学技术,你看嫉妒都会产生这样的果报,如果是正法,如果是嫉妒去障碍正法的流通,那个果报那种惨烈绝对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得到的。佛在《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面就讲到这个故事,这是在很久以前,释迦牟尼佛没出世之前,有两位说法比丘,两位出家人,法师,讲经说法,度化众生。结果有一群持戒比丘,这些比丘他们是持戒很精严,但是心里烦恼放不下,见到了这两个说法比丘法缘殊胜,大家供养得多,名闻利养很充足,那群持戒比丘心里就不平,生起嫉妒心,於是就编造了一种谣言,说这两个说法比丘破戒,这样子听法的人对法师失去了信心,结果因此断掉了法身慧命。那持戒比丘最后,他们这一群,总共五百人,一起干的这个恶业,那一生结束以后就堕到阿鼻地狱。从阿鼻地狱出来又到等活地狱,然后黑绳地狱等等,在不同的地狱里面辗转受生,受尽苦报,总共按人间的年头数算,一千八百万年,罪才受满。然后从地狱里出来,投胎做人,也是什么?身盲无目,六根不具,残疾,残疾人。还有余报,一直到释迦牟尼佛出世,他们又回到人间来,这才遇到佛法,而且还有一些余报,当生不能成就。到了末法时期又来到人间,这个罪报算是都受满了。受满了之后遇到净土法门,这个时期就是我们现在时期,末法时代,说不定我们就是其中一个,就在这里面学佛、念佛,发心求生净土,最后佛预言统统也能往生,到极乐世界。


  但是这个罪报那真的是漫长,你看就是当时因为嫉妒心,嫉妒说法的法师,编造谣言毁谤,对这两个法师来讲没有什么损害,因为法师不求名闻利养,有缘就做,就为众生说法,没缘,没缘就走了。所以对法师而言对他们损失不大,这个结罪是对那些听法的众生来结罪的,本来听法的众生可能就在那一世统统都能够觉悟,甚至能够了脱生死,可是这么一障碍,法缘断了,慧命也跟著中断,所以这些众生不能够在那一生得度。断人身命罪小,断人慧命罪就大了,所以果报都在阿鼻地狱。这些比丘当时听到佛跟他们讲这宿世的因缘,痛哭流涕,知道自己嫉妒心,太不对了。嫉妒心,以为能伤害别人,其实根本不能伤害别人,只是最后伤害自己,伤害不了那两位说法的法师,只能伤害那些信众,而自己要承受这个果报。所以他是在这个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的会上向世尊忏悔,发愿改过,永远不看人过失,永远敬重说法的人,永远不能够以自己修行有一技之长生傲慢,永远不能够看到别人比我在哪一方面要好就生嫉妒。所以佛听到他们的忏悔,赞叹他们,给他们授记,将来必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换言之,如果心里面有嫉妒烦恼、有傲慢心,傲慢和嫉妒是连在一起的,有这些烦恼的话,往生就成了大障碍。所以佛反覆强调放下三重障,贪欲、傲慢、嫉妒,这三者也是连在一起。你看这群比丘为什么毁谤?根本在於贪欲,贪图名闻利养、贪图别人恭敬,自己得不到,看到别人得到他就生嫉妒,自己持戒精严生傲慢,毁谤别人不持戒,这三者都是连在一起。所以文昌帝君在此地为我们讲,「勿妒人之技能」。确实这个虽然是语言很简练,可是这里面的道理、因果、事实真相那是极深极广,我们要认真的依教奉行。


  好,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有讲得不妥之处,请诸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三十八集)  2008/12/16  华严讲堂  档名:52-297-0038


愿以此功德回向给尽虚空遍法界的所有众生,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南无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验证码:

广而告之

佛经最新图片文章

佛经最新文章

佛经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