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佛学佛经

教育没有小事 吃饭的智慧

2020-10-07 12:37:35 作者:蔡礼旭老师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教育没有小事 吃饭的智慧

教育没有小事 吃饭的智慧


  蔡礼旭老师


  像走路,走路是小事还是大事?可能在我们的感知里,它是小事。但是走路对一个孩子心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它并不是小事。《弟子规》里面讲到走路如何走,讲了好几句,“步从容,立端正”。当一个孩子连走路都非常的匆忙,很急躁,这个走习惯了,你看他每天多少时间要用在走路上。而他那当下的状况都是急躁,都是轻浮,那麻烦了,他的整个心性的稳定度就每天在下堕,我们看不到;而轻浮、浮躁一事无成。现在孩子心都定不下来,所以很难让这些主管、这些企业家信任。学者万病,只要一个能静得下来,很多毛病都慢慢调伏住。要让他心能静得下来,就是在他行住坐卧当中去训练他的定性,不要浮躁,所以“步从容,立端正”。大家假如有机会在火车站面前看看熙来攘往的人群,看看人会不会走路。五花八门的都出来了,而且是匆匆忙忙的人会多,走路的时候晃来晃去的也很多,那个对心性可能都是副作用。


  包含《弟子规》里面还讲到“宽转弯,勿触棱”,这是什么?走路当中不要急躁,要谨慎,不然容易受伤。而他“宽转弯,勿触棱”的心境假如有内化了,他会延伸到做一切事情的谨慎度。所以谨慎的心、不急躁的心,就从走路当中形成。谦虚的心,也从走路当中形成。你看“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而且古代你在走一个很大的门的时候,你要从门的旁边走进去,不要大摇大摆从门的正中间就走过去。都是在这些礼仪当中,让人培养一个谦卑、不张狂的态度。还有走路心要定,不可以东张西望,“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有时候我们走路的时候东张西望,好管閑事,很可能没事找事都有可能。


  我们从刚刚讲到,在整个生活的很多情境都是教育的好机会,因为心行一如。每个行为,不管大的行为、小的行为,都是心性的流露。我们在引导孩子修这些行为,最重要的就是让他的心性都是在正念当中,都是在德行当中,都是在为人设想的心境当中。比方说,吃饭是小事还是大事?这整个吃饭的过程,能启发孩子非常多重要的处世心态。比方吃饭的时候排碗筷,假如孩子吃饭,他只做一件事,就是坐下来吃,吃完走。孩子只要都只是做这件事情,他觉得都不干我的事,他怎么提起责任心?他怎么去观照,家里有什么样的需要,我要赶快去帮忙?他这种心境、他这种敏感度都没有办法形成。


  我们回想自己小的时候,饭前我们会做哪些动作?洗手。这叫懂得爱护卫生,这叫身有伤,贻亲忧,这个心态很好。再来,盛饭,帮家里人服务盛饭,排好碗筷。还有“长者先,幼者后”,赶快去叫爷爷奶奶来吃饭,很多的心性都在形成。当然这礼仪的细节,我们可以参考李炳南老师编的《常礼举要》,这本书现在应该找得到,上网也能够抓得到。里面非常多孩子在生活当中的一些礼节,我们从这些生活点滴,让孩子能循规蹈矩,能有很多非常正确的处世待人的心态。


  像在吃饭的时候,就提到第一点,上座必须让给长者,座位要有次序,当然都是长辈坐主要的位子。现在的孩子懂不懂?他一跳就跳到那个主位去了。一跳到主位去,有时候大人不只没有引导,没有教导,还在那里笑说:那个孩子反应真快,还坐最好的位子。该教没教,反而还鼓励他,还在那里笑,孩子还觉得我很有本事,坐在这里。有时候我们教育的敏感度不够,都会给孩子错误引导。诸位老师们,这句话重不重要?“上座必让长者”重不重要?这个心态能让我们少出很多糗。假如这个没有做到,甚至于人家都不敢用我们,这一点观照力都没有,人家不敢信任我们。


  比方像我们在世界各地弟子很多,所以师长出现的时候,都会有很多我们这些学生们都希望跟师长一起吃顿饭。大家有没有这样的希望?都有这个希望。我们就尽量能把这个机会让给别人。不然你假如不懂这个心境,不懂这个规矩,要吃饭了,你马上就跳到师长旁边就坐下来,然后连续好几餐。很可能人家在背后都在那里说这个人真过分,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往往我们去作客的时候,尤其场面比较大的,人很多,主位都有规矩的,应该都是主人来安排。主人请你坐,要不要坐?不要马上坐,他可能礼貌上知会一下。请你,二请、三请了,这个时候坐可能比较适当。你不要“好,我坐!”人家可能都还在那里打量说要安排谁,你马上就跳上去了,这会让主人在安排上,他可能伤透脑筋。这都是人情练达,察言观色,能够去体恤人家的不方便,可以先让,让绝对没错。


  再来,“入座后,不横肱,不伸足”,这只是两个小小的动作,但对孩子的心性影响大不大?他在吃饭当中、每天要做的事情当中,他完全如入无人之境,要不就撞到人家,要不脚还踢到坐在对面的人。我们都很清楚,不管他往后从事哪个行业,要有所成就,一定要有个替人着想的心。哪个行业不是替人着想,不是服务人群?这个替人着想,就是在每天的这些动作当中能形成。这些小动作都顾虑不了,这个心态一定没有办法形成。等他大了:你多替人家想一下,不然你人际关系很差。那时候再教有没有用?那时候就不好教,习惯养成了。教育的时机点在小时候,习惯成自然。


  第三条,“主人举杯敬客,客致谢辞”。因为主人,人家家里面张罗了大半天,非常辛苦,那我们也表达一下内心的感谢。然后,“主人亲自烹调,须向主人礼谢后食”。要吃以前:辛苦了,嫂子辛苦了,让你们这么麻烦。这感觉,人家觉很得舒服。再来,“主人敬酒毕,正客须回敬主人”。可能客人当中有个辈分比较高的,他再代表回敬主人。比方说客人来了十个人,每个客人都敬主人,这个主人也够累的。所以,礼当中都有这种度,都有这种替人设想。再来,举起筷子的时候,举筷子很小的动作,心性有没有在变化?当他举起来已经怎么样?瞄準目标,所有的人他都看不到了,如入无人之境,沖!这个时候他就可能心性上都是在增长贪心。所以举起筷子来,都很优雅的,说大家先请。但是大家在做这个动作要心行是合一的,不要是客套上大家先请,然后自己都已经有点撑不住在那里抖,饿死我了。


  再来第七点,“用筷子夹菜,只取向己之一方,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夹菜站起来就对着斜对面的菜就夹过去了,感觉是比较粗鲁一点。现在是转盘,当前这一盘菜我们吃,然后慢慢再转过来,我们再吃下一道;不要狼吞虎咽,一直夹很远的菜。当然,假如我们是主人,就会观照到,主动缓缓的去把菜移动,让每个人每道菜都可以吃得到。或者不是转盘的话,我们当主人的,因为没有转盘,我们可以把菜前后调一下,左右调一下,这样就可以。


  夹菜,“不向碗盘顶心取菜取汤”。那都是很细微的动作,因为动作做出来,都在反应我们一个人心性的状态。夹菜,那个菜是这样子的,我们一下从中间就夹下去,这个都是动作比较粗俗。夹菜从菜的旁边夹就可以。但是这么夹着夹着,可能一个角落就都被夹掉了,这个时候我们看到了怎么办?主动的把这个菜稍微挪动一下,让后面的人再来夹也很方便。假如你今天是老板,看到一些年轻人在吃饭的时候,你可能从吃饭当中,就可以看出来哪些人可以提拔。他这么细微都能转动盘子,让后面的人很方便,他那颗替人设想的心,时时都能观照得到。


  我曾经遇到一个幼儿园的老板,他说曾经带一些二十出头老师去接待客人,这个客人是广东人。是看她们年轻,也难得请她们吃顿饭,就把年轻的同仁们一起带去吃。带去吃的时候,因为是广东客人,当然点广东菜,这些年轻老师是湖南人,大家知不知道湖南人最喜欢吃什么?听说有几个省分喜欢吃辣,四川、湖南,好像还有贵州,他们很喜欢吃辣。他们说到,他们吃辣是不怕辣,再来第二个境界辣不怕,第三个境界怕不辣。湖南人很会吃辣,他们都随身带辣椒,不然不辣吃不下,不过辣椒吃多了可能脾气会火爆。点出来的菜都是广东菜,不够辣,这几个小女孩就在那里嘀嘀咕咕,在那里评判那些菜,也不懂得招呼客人。现在年轻人懂不懂得陪老板出去的时候,要主动的给客人倒茶?现在这些可能都比较少去学。所以老板带我们出去,不只没起好的作用,像根木头一样就杵在那里。到时候倒茶也得老板,夹菜也得老板,付款也得老板,老板会觉得养这么多人干什么用?所以,这些在饮食当中,都可以看到一个人他的敏锐度、他的修养到哪里。


  再来第九条,“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搅”,这就强调用公筷。我们刚去的时候,吃饭很少用公筷,但是其实人都很容易接受好的观念,我们只要求自己,慢慢的大家就很自然的用公筷。因为用公筷卫生,我们也不愿意,假如刚好我们自己身体有什么疾病,传给别人,这我们绝对不愿意。所以,公筷是值得提倡的。再来,汤匙里面有些渣渣必须要把它弄干凈,再放入公共的食器里面。自己的碗中有剩菜,不可以再放回本来的盘子上,这个会让人家很难受的。所以,礼本质上都是对人的恭敬。还有夹的菜不夹倍于他人,不然你喜欢吃这个菜,夹了一大半来自己,这就很不礼貌,这就很自私。你看这些礼仪的背后,看到的是个心性的启发。所以“不学礼,无以立”,夫子讲这些话是很有道理。这些礼节都不懂,很难在人群立足,因为做出来的行为都让人不舒服,人家对我们就敬而远之。


  再来,吃的时候不响舌,咽的时候不鸣喉。你吃的时候不要出声,吞的时候很怕人家不知道很好吃,吞得很大力,人家一听,鸡皮疙瘩都上来。这个不容易察觉,很可能我们觉得我们没有,但是别人已经很难受了,所以大家回去可以观照一下。“公食”,大家一起吃的时候,以不讲话为原则,若需要讲话,唾液不可以喷出去。而且要讲话以前,饭要吃完,不然不喷也难。十五,“咳嗽必转身向后”。再来,不要吃到一半有一条狗过来,你就开始喂它吃,那条狗就在那等,可能其他的客人都很不舒服。“碗中不留饭粒”,我们小时候碗中留饭粒,以后娶老婆会娶到那个,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其实这是惜福,不然很可能在吃饭当中,习惯没养成,福气都折光了。我们到大学去接触大学生,很痛心,看不到任何一个大学生吃得不剩饭粒,都是倒掉,那是把福气都倒掉了。甚至于他们觉得全部吃光光很丢脸,觉得好像留一点,自己家里比较有钱,这些错误的心态都要修正。


  “不对人剔牙齿”。然后,客人还没吃饱,主人不先起。你这个主人一站起来,那客人都觉得吃不下去了。甚至于你是主人,要吃慢一点,因为你吃得太快,一吃完:我吃完了,你们慢慢吃。人家会觉得我是不是吃太慢?我们还有个情况很有意思,吃饱饭就拿着筷子:我吃饱了,你们慢慢吃。这都会让人家怪怪的。而且在吃饭当中,常常小孩都看着爷爷是不是饭吃完了,主动去给爷爷再添一碗,在吃饭当中都能够照顾到长者,体恤到长者。一个孩子那种照顾人的能力,都在吃饭当中形成,所以教育没有小事。



祝福蔡礼旭老师身体安康,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南无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验证码:

广而告之

佛经最新图片文章

佛经最新文章

佛经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