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四回(第25集)文字版
2021-06-04 08:21:52 作者:净空法师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十五集) 2014/4/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1-002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一百八十四页,从最后的三句看起,最后一行:
「又天壤之间」,天壤意思就是天下,也就是讲我们这个世界。天下之间,「见闻者少」,见是看到修行的人,闻是听到说法的声音。在现在这个世间,讲经的人少了,真正修行的人也少,所以很难看到一个真正修行人,也很难听到讲经。这就是为什么这个世间人过得这么苦,灾难这么多,浊恶从什么地方来的,五浊恶世从哪里来的,这都是说的原因。「幸获见闻」,能够见到修行人,能够听到经法,是非常幸运,是很稀有的。我们有幸见到、听到,可是真正「亲近步趋者少」。看清楚了,听明白了,真正发心学习这样的人很少,一层一层的淘汰,到最后真的变成稀有难逢。「又佛世圣人纵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这是说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有很多菩萨、阿罗汉都出现在世间,但是比起世界人口来说,他还是少数,所以还是非常珍贵,如珍如瑞,不能遍满国土。佛当年出世,在世间讲经说法,听众一千多人,这是常随众;临时来参与法会的(那个时候法会是讲经,不是像现在的超度,那时候没有超度这些法会),比起地球上的居民还是少数,少得太多了,像众星,像微尘。「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这个世间众生跟圣贤同住在一个地球上,所作不一样。释迦牟尼佛住世,带领着一千二百五十五位比丘,为世间人来表法,确实这个僧团并不是每个人都遇到。经上告诉我们,当年在舍卫大城,舍卫是个大都市,有几万人口。古时候人少,不像现在这么拥挤。经上告诉我们,舍卫大城认识释迦牟尼佛的,见过面的,只有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一听过名字没见过面,还有三分之一完全不知道。居住在一个城市,何况其他城市,所以所作所办不一样。
「按《要解》义」,蕅益大师所说的,「此土凡圣之同居逊于极乐者有四」,逊是比不上。我们这个世间现在也是凡圣同居土,跟极乐世界相比差别很大。略说有四种,第一种「暂同」,不是长期在一起。「此土小乘初二三果」,证阿罗汉他就灭度,他就不住世,你就遇不到了。初二三果住在世间修行,从前多,现在没有了,正法时候有,像法时候少了,末法时候没有了,这个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的。「大权菩萨,度生机尽便不复示现」。佛法在兴旺的时候,中国隋唐那个时代,魏晋隋唐,到隋唐佛法鼎盛,讲经说法的人多,修行的人多。到像法衰了,末法时候逐渐逐渐减少,现在好像都看不到了,这些菩萨、罗汉他不再来了,为什么?众生没有跟他相应的。佛法如是,世法亦如是。
我们这个年龄,八十八岁了,八十年前,七、八岁的时候,那个时候社会上确实还有不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还有讲学的,跟再往前推二十年比,人数少了,还有,我们能够记事。这八十年当中,要用十年十年来相比,一个十年不如上面的十年,这是我们自己亲眼看到的,我们这一代跟老师那一代就不能比。有人说我这一生超过李老师,那是什么?缘分不一样,老师没有出过国,在国际上没有影响,我们有这个缘分。除这一点之外,无论在德学,道德、学问上,跟老师比相差很远,老师能打一百分,我们跟他比顶多不过三十分而已,你说差距多大。我们以后,往后真叫一代不如一代。原因是什么?大家细心冷静观察,你不难发现,孝心、敬心,孝顺父母的心不如,社会影响太大了;诚敬心没有了,清净心没有了,恭敬心没有了,纵然有好的老师,不教。为什么不教?没有学生肯学;有学生,没有认真学的,都是来敷衍的,真正老师不教。最明显的让我看见的,方东美先生,他在学校不是不认真教,认真教没有用。所以,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头一再教导我们,一分诚敬得一分受用,十分诚敬得十分受用。你能够学多少不在老师,在你自己对老师、对所学的这个课程有几分真诚恭敬,关键在这个地方。有真诚恭敬,老师差一点,你也能够得到利益,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超过老师,有,历代都有。为什么?他有真诚恭敬心,老师差一点也能成就。现在这种真诚恭敬心到哪里去找?
我早年在国外弘法很辛苦,一个人,没有同参道友,孤家寡人一个,时间很长,几十年。我每年都要回台湾去个一、二次,每一次回到台湾都去看李老师,我都向李老师请求,希望老师多培养几个同学,我们在外面有这些师兄弟互相支援,弘法利生顺利。我说了很多次,最后老师听烦了,老师跟我说,你去替我找学生,我来教。从此以后我不再提了,我找不到。不要像古人,像我这样的,真诚恭敬心只有三十分,我就找不到了。我在朋友当中找到一个徐醒民,把他送到老师那里去,很不错,他很有成就。他在台中成家立业,这对弘法利生就有相当大的障碍,他没有我这么自由,想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没障碍,他有家累。但是在国学上有相当的成就,这也很难得。像徐醒民这样的朋友再也找不到了,真难。所以我们看到蕅益大师这个地方讲的几句话,大权菩萨度生根机没有了,他就不再示现,「故与此土凡夫只是暂时同居」,而不是永久,「非究竟也」。我们再回头看极乐世界,「在彼净同居土」,它是净土,我们是秽土,「可与诸大菩萨俱会一处,直至成佛」,一直到成佛。在极乐世界,文殊、普贤、观音、势至,这些大菩萨们天天在一起。极乐世界等觉菩萨、后补佛太多了,无法计数,可见得那个地方兴盛,我们要想成就,不去极乐到哪去?这些大菩萨,跟他们在一起,对我们的利益太大了,佛给我们讲经,有不懂的地方,有疑难的地方,可以向菩萨请教。所以在极乐世界进步非常快速,这是不能不去的。这是第一桩,第一桩不同。
第二,「难遇。虽有圣者现居此土,但不易见闻亲近」。五台是文殊菩萨道场,九华是地藏菩萨道场,峨嵋是普贤的道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在普陀,大迦叶尊者的道场在鸡足山。我们去参访的时候,当地的人告诉我们,他们真在这里,有时候会遇到,上山的人会遇到。但是不是常常遇到,偶尔遇到,遇到不容易亲近,他顶多给你说两句话,一转身就不见了,所以很不容易亲近。「而在极乐则皆如师如友,朝夕同聚」。在极乐世界不一样,跟这些大菩萨,等觉菩萨在一起,他就像我们的老师,就像同学。因为在极乐世界导师是阿弥陀佛,诸佛如来到极乐世界去讲经教学,统统是以菩萨身分,等于说到那边是教授的身分,不能做校长,校长只能一个,别的学校校长到这个学校来上课是教授,如师如友。极乐世界的佛多、菩萨多,多过学生,所以从早到晚都在一起。
第三,「希少。圣者如珍如瑞,希有难逢」。这是说娑婆世界,我们这个世界很难遇到,真的是稀有难逢。我这一生还算遇到三个,真不容易,稀有的因缘,不是都能遇到,遇到没有真诚、清净、恭敬得不到法益。还得要有长时间,时间短了不行,要常常见面、常常请教,常常为我解答疑难,这才真正能受益。极乐世界,「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这一句让我们感到真正不可思议,这是菩萨位到顶头了,一生补处,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弥勒菩萨都是一生补处。而且这些大菩萨,若要说他的本,早就成佛了;说他现在示现的身分,是等觉菩萨,是后补佛。这些人常常在身边,常常得他们的加持、得他们的提携,所以极乐世界修行成佛快,快速的程度也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第四,「所作不同。在此土,圣者咸游圣域,而众生轮转六道,升沉无定」。这一比,差别就太大,小乘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他们不断向上提升,离开我们到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超越六道轮回,证得阿罗汉,证得四圣法界(释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就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到这里去了),跟我们同居暂时的,他一提升就走了,众生还在六道搞轮回,永远没有出离的机会。「凡圣虽同居此土,而其所作与成就则迥然不同。在极乐则同尽无明,同登妙觉」。跟这些大菩萨可以同时断尽无明烦恼,同时证得妙觉果位,证到妙觉就回归常寂光,不住在实报土。实报土里面居住的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圆教从初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四十一个位次住实报土,妙觉住常寂光净土。跟这些等觉菩萨、一生补处菩萨同时并进,同登妙觉。「故知同居净土之同居,胜于此间无量亿倍也。」胜过我们不是十倍百倍千倍万倍,无量亿倍,我们无法想象,实在讲他们太殊胜了!
下面说,「又此土之凡」,我们这个地方凡,同居土,凡夫,「包括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除这三恶道之外,还包括修罗、罗剎。「而彼土同居则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没有罗剎,没有阿修罗,凡圣同居土只有人天,又何况那边的人天,他们所受的法性身,所居的法性土,无异于法身菩萨。「得往生者,不复更入三恶道,永离恶趣」。真正能往生,离究竟苦,得究竟乐,究竟就是圆满。生到极乐世界,受的是究竟圆满之乐,永远离苦。「不似此间众生,生死海中,头出头没,辗转恶道,苦趣时长。」这几句话我们要熟记,太重要了!也就是告诉我们,这一生如果不能往生,再搞六道轮回,决定是三恶道的时间长、三善道的时间短。我们要想想,这世界还能住吗?真正明了,这一次的机会一定要掌握住,千万不要错过。
「更有进者」,再进一步说,「如《要解》云」,蕅益大师的话,「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大事就是生死大事,「同居一关,最难透脱。」为什么?「同居土之凡夫,须断尽见思二惑,方得漏尽通,始截生死流,出同居而升方便有余土」。这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走这条路,见思烦恼能断干净吗?真正断干净了才得漏尽通、证阿罗汉果。这个漏就是见思烦恼,他断尽了,他没有障碍,他永远离开六道轮回,到哪里去了?往生十法界声闻法界,他到那里去了,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此名竖出三界,其事甚难」,是真难,不是假难;换句话说,太难了,我们一定要珍惜。「今此往生法门」,它妙,妙在哪里?「乃舍同居秽,而生同居净」,往生到极乐世界。「得生极乐,即断生死,故名横出三界」,往生到极乐世界就断生死,六道生死轮回永远没有了。前面一个等级一个等级往上提升叫竖出,净宗不经过这个等级,不需要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要经历二十八层天,没有这个必要,从人间就出去了,所以叫横出,不是竖出,横出三界。「而往生之人,不待断此见思二惑」。见思烦恼断,难!这个法门带业往生,带什么?带见思烦恼。「但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便蒙佛愿冥加,决得往生净土,其事至易」,容易到极处了,「故名易行道」。我们真的要把这桩事情放在心上,要抓牢,不能放松,决定在这一生往生极乐世界。
经上讲,但能发菩提心,想想这不容易,菩提心发不起来。我常讲菩提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真难,真不容易。我们听蕅益大师的说法就行了,用蕅益大师所说的,我们人人都能做得到。蕅益大师怎么讲?第一个信,第二个愿,第三个持名,你看信愿持名四个字。我真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我真相信有阿弥陀佛,这就是发菩提心。印光大师为蕅益大师做证明,印光大师在《要解》里看到这四个字,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讲得太好了,这人人都可以成佛,这真普度众生。过去古来祖师大德从来没有讲得这么简单、这么容易,让人家一听就明白,了不起!《弥陀要解》里说的,信、愿、持名就能往生,真正是万修万人去。万修万人去,善导大师讲的。善导大师有传说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我在日本访问的时候,向日本的法师们请教,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他们都知道,他说我们日本有这个说法。天台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佛菩萨再来,我们要知道。这是身分暴露的,还有许多祖师大德佛菩萨再来身分没有暴露的,我们不知道。甚至于在眼前,无论在家出家,里头也有佛菩萨再来的,要不然他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成就?夏莲居、梅光羲、欧阳竟无、杨仁山,这都不是平常人,黄念祖。应化在世间救苦救难,以出家在家不同的身分来做同样的工作,护持正法、弘扬正法,令正法久住不衰。了解这些事实真相,我们对佛法的复兴就充满希望。世道是在衰退,一个十年不如一个十年,这个迹象我们看得很清楚。如何复兴?有佛菩萨再来,所以可以复兴。只要我们人心向善,就能感得佛菩萨再来,我们诚心诚意的祈求,这个能量非常之大。
所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信愿就是发菩提心,持名就是一向专念,「便蒙佛愿冥加」,就得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加持,「决得往生净土」,语气非常肯定,没有丝毫怀疑,你决定得到往生极乐世界。「其事至易」,很容易,不难!前面给我们说的,男女老少、贤愚不肖,人人有分,只要具备四个字的条件,信愿持名。「故名易行道」,跟其他法门比,这个容易。「如是方便直截,殊胜希有,乃十方世界之所无」。确实十方一切诸佛剎土里面没有这个事情,只有西方极乐世界有,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一定要把极乐世界抓稳。
国内有个同学给我发了一个信息,不长,短短的,他说最近国内出现许多个人发明的念佛方法,很多居士一窝蜂的跟着跑了。第一个,他说念南无天元太保阿弥陀佛,出现在东北、河北地区;另外有三字念佛法,出现在贵州,自称三个月就可以功夫成片,在念佛时加上呼吸观想。都是自己的知见。他来问我,这种现象是因缘为何,我们如何看待这桩事情?我在此地答覆大家,我们要依蕅益大师,我们要依《无量寿经》会集本。我现在专依这部经,这部经上没有的我不相信,我也不说话,没有说话的必要。我要说话,我还承认他是真的,跟他辩论,我不说话、不理他没事。我修我的,他修他的,将来到极乐世界看看,有没有他的极乐世界的席位。阿弥陀佛讲堂上贴的有名字,往生极乐世界莲花上也有名字,不会错的。
世尊灭度之前告诉我们四依法,佛在世我们依佛,佛不在世依靠谁?佛教我们四句话。第一个,「依法不依人」,法是经典,要依靠经典,人就是这些人自己创造的方法,这个不能依,我们要依经典上有的。经典还要依是不是真的经典,伪造的经典不能依。标准是什么?《大藏经》,《大藏经》上有的可靠,《大藏经》上没有的不可靠。那么会集本,会集本是根据《大藏经》上会集的,字字句句没有离开原本,这就可以相信,就是佛所说的。没有一句话是人加进去的,甚至于没有一个字是人把它改动了,没有,字字句句是经典原文,重新编排组织成为会集本。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带给现代学者许多方便,否则你要读五种原译本很麻烦,数量太大,现在读这一本,五种原译本里头有的经文全都在此地,没有漏掉。
「故知极乐同居,胜于十方佛土」,超过我们这里,极乐世界超过娑婆,也超过十方一切诸佛剎土。「又带业往生,仍属凡夫,但无退转,一生成佛。故往生同居,亦即圆生四土。」末后这一句说得好,我们是带业往生的,带业往生就是凡夫。成圣要断惑,小乘初果就算是圣人,见思烦恼,见烦恼断尽了,才能证得初果,我们一生做不到。我们只能到极乐世界去断惑,那个地方断惑快,往上提升很容易,为什么?那个地方没有恶缘。就像中国古代童蒙养正,母亲教育婴儿,婴儿才生下来,从才生下来一直到三岁这一千天,妈妈要把孩子看好。所有一切与伦理道德相违背的,我们今天讲一切负面的,不是正面的,一切负面的,不能让他看到,不能让他听到,不能让他接触到,他能够看到、听到、接触的,统统是正面的。这一千天的熏陶管用。古人有一句谚语说,「三岁看八十」,这三岁的熏陶到他老,八十岁都不会改变,这力量太大了。所以扎根教育是从小孩一出生到三岁之前,不是三岁之后,三岁之后已经学坏了,你教不了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好像慈母,把往生的人都看得紧紧的,他看到的、听到的、尝到的、闻到的、接触到的统统是正法,不可能在那边产生邪思邪念,不可能,念头都不可能,就是负面念头都没有,哪有负面的行为!
这个地方是培养、教化,遍法界虚空界诸佛剎土里面六道众生的好老师,极乐世界在培养这个老师,这个老师毕业就是佛陀,每个人都拿到佛陀的学位。佛门里面,佛陀、菩萨、罗汉是三个学位的名称,最高的学位是佛陀,第二个学位是菩萨,第三个学位是阿罗汉。每一个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决定拿到佛陀的学位,拿到阿罗汉、拿到菩萨不能离开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虽然是罗汉、菩萨的身分,如果你慈悲心重,想到娑婆世界,在这住了很久,很多家亲眷属,想去帮帮他的忙行不行?行。帮完了回到极乐世界去,不能长住在这个世间,道理在此地,长住在这个世间,没有证到三不退会被染污,会退转。所以暂时来教化可以,事情完了赶紧回到极乐世界。
所以往生一定是一生成佛,故往生同居也就是圆生四土,生到极乐世界四土统统有分。四土三辈九品正好像学校读书级别不同,他不断的上升,他不会后退,永远没有退转。上升有快慢不同,有勇猛精进的,他上升快;有喜欢安乐的,不是那么很用功的,他也上升,上升速度慢一点。极乐世界,他在享乐,所以他慢一点而已。但是看到许多人精进,我相信他也受感染,他也会非常精进。凡圣同居土。
我们再看方便有余土,我们还是看念老的原注,一百八十六页倒数第四行,「二、方便有余土。若人念佛功深」,这讲功夫。蕅益大师说,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有信有愿决定往生;生到极乐世界品位高下,功夫的浅深,现在讲功夫。生凡圣同居土的功夫浅,只是把烦恼伏住,没断,念到功夫成片就伏住了。日常生活当中自己要提高警觉,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只生阿弥陀佛这个念头,念头起来阿弥陀佛,念四字、念六字没有关系。有人问过我,到底是念四字还是念六字?都可以。莲池大师当年在世,有人问他老人家,你老人家教人念佛怎么教法?他说我教人念佛念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人家问,你自己呢?我自己念四个字。为什么?我决定要往生。决定往生就不要客气了,经典上讲的执持名号,名号就四个字,阿弥陀佛,这听话。南无等于说客气话,南无是皈依的意思、归命的意思、恭敬的意思,这不必加了。劝人为什么加?因为他未必求往生,不求往生加这两个字好,恭敬阿弥陀佛、礼拜阿弥陀佛、归命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结缘,不一定这一生能去。假如真正发心这一生要去就学莲池大师,四个字,不念六个字。愈简单愈好,大道至简,就这四个字就能出离六道轮回,就能往生极乐世界。
莲池大师给我们表法,这还能错得了!第八代的祖师,净土宗。蕅益是他的学生,是第九代的祖师。蕅益大师是莲池的私淑弟子,他修净土的时候莲池大师已经往生了,怎么办?莲池大师有留下来的《疏钞》,他也是一门深入,依莲池大师的《疏钞》。他自己也写了一部《要解》,那是《疏钞》的精华篇,太难得了。《疏钞》的内容非常丰富,《要解》的内容非常精彩。所以印光大师说,即使古佛再来,给《阿弥陀经》写一部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你看,像信愿就是发菩提心,没人说过,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没这个说法。我们都疑惑,很多人是念佛,没发菩提心,那不能往生;但是也有看到很多瑞相,就有疑惑。他这一解释,我们疑惑没有了,原来真信、真愿就是发菩提心,解得多好!有真信、有真愿,然后一向专念,净宗的行门圆满具足,没有一个不往生。我们自己好好修学这个法门,我们也劝人修这个法门。这不是我们自己的意思,有经典、祖师大德给我们做依据,给我们做证明。这是念佛功深。
下面说,「以离杂乱之心」,这个离很重要,「专念一句名号,心口相应」。心里想着佛,口里念佛的名字,或者心里面也想阿弥陀佛四个字,也很好。心里想着字,口里念着佛号,心口相应,「字字分明,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如是念佛,名事一心」。事一心把见思烦恼念掉了,怎么知道念掉了?你看这里写的,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心上真正有佛,没有妄想,没有杂念,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是把见色闻声,六尘境界不放在心上,不是叫你不看、不听,你能看,你能听。凡夫把看到、听到都放在心上,这就错了,被染污了;看得清楚,听得明白,不放在心上,没有染污。心上呢?心上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这就是事一心。
念佛没有间断,工作的时候需要用思惟,就把佛号放下,认真去工作,工作完毕之后佛号就提起来,这都叫做无有间断。谛闲老和尚教锅漏匠的方法,我们非常适用。他教锅漏匠就一句阿弥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不分昼夜。什么时候累了什么时候休息去,什么时候休息好了马上接着再念,他念三年,预知时至,自在往生,没有病痛,站着走的。走了之后,这寺庙周边还有一些念佛居士,帮他到观宗寺去报信,请谛闲法师来替他办后事,这一去一来三天,他站三天。站着往生我们听说过,古来传记里头有记载过,但是往生之后站三天没听说过,大概他是第一个人。往生之后还站三天,真难得!锅漏匠不认识字,一生过着非常辛苦的生活,苦不堪言。他是怕苦,出家念佛,也不知道有这么个好处。谛老教他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告诉他一直念下去,将来准有好处。这个人老实,他也不问,反正师父说有好处,大概一定有好处,不问,就老实念。如果我们学锅漏匠,心也是定的,绝不听外面人的闲言蜚语,你一听别人的心就动了、乱了,那就毁掉了。锅漏匠老实,三年不出庙门,就像闭关一样。他那个庙是破庙,没人住的,是个小庙,乡村里头的,也只几间房子而已,应该都很破旧,住在那里仅仅可以遮蔽风雨,一个人修行足矣。一句佛号,太方便了,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着念,不分昼夜。
「若达此境界」,达到这个境界,「虽不求断惑」,没有想到断惑,「而见思烦恼自然断落」。真的,念佛往生的人念到这个功夫,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一定是先用光照你,佛放光照你,你被佛光注照,你的功夫就提升一倍。所以鸠摩罗什大师翻译《阿弥陀经》,说「一心不乱」是非常有道理的。梵文原文上没有这个意思,梵文的原文是「一心系念」,不是一心不乱。有人看到一心不乱,觉得这个太难做到,大概我做不到;一心系念,这就比较好一点,想想我可以做到。实际上做到一心系念,佛来接引的时候光一照就把你提升到一心不乱,所以鸠摩罗什大师没翻错。玄奘大师是依照经文,是因上说的,罗什大师是果上讲的,往生的时候佛来接引,把你提升一倍就是事一心。玄奘大师翻的本子虽然忠实可靠,可是中国修净土的还是念鸠摩罗什的《阿弥陀经》,没有人念玄奘大师的。这些事实真相我们都要搞清楚、搞明白。见思烦恼自然断落。「则从此界之同居秽土,横生极乐方便有余净土。」见惑断了生下品、中品,思惑要是断了生上品。这是给我们介绍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
下面再给我们介绍实报庄严土,这是极乐世界无比殊胜的境界。念老介绍的文字长,我节录的也不少,为什么?他东西太精彩了。我们还是看他的原文,一百八十七页倒数第五行。「三、实报庄严土。若忆佛念佛,历历分明,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无第二念,不为贪瞋烦恼诸念之所杂乱,是名事一心」。这是生方便有余土的。这都是要勘验我们自己的功夫,我们自己在现前就能够估计,我到极乐世界大概是什么样的品位,完全看现在的功夫。「事上即得,理上未彻,属定门摄,未有慧故」,智慧没开。他是属于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功夫浅深也是千差万别,我们重要的是要把我们念佛三昧的功夫不断向上提升。在什么地方见功夫?就是六根在六尘境界上,眼见色、耳闻声,看到外面境界会不会起心动念,会不会对外面境界生起贪着。会起心动念,没有贪着,这功夫就不错了,顺境没有贪着,逆境没有怨恨。如果是不好的境界,别人毁谤你,别人侮辱你,别人陷害你,你听到了,你看到了,心里生怨恨,你就被境界转了,你生烦恼了。喜怒哀乐都是烦恼,中国人讲七情五欲,接触境界会生七情五欲就错了;能不生七情五欲,这就有了一点功夫。功夫深厚的人无论什么境界,顺境逆境如如不动,不为境界所转,不受境界的干扰,这个人有功夫,这就是念佛三昧。
得念佛三昧时间久了,不但不生烦恼,生智慧,顺境生智慧,逆境也生智慧。智慧是什么?照了事实真相。照了事实真相之后会生起大慈悲心,怜悯那些造罪业的众生,为什么?看到他们的果报。你不但不怨恨他,你还会发心怎么样救他,怎么样让他少受一点苦。有人造作重业,他自己不知道,造得好像很少,没有什么,小事情,但是影响很大,最大的影响无过于断众生的法身慧命。你看看造谣生事,念佛劝人要在佛号上加个什么天元太保,这好像很容易、很浅显,可是你把那个人,本来念佛是如法的,现在变得不如法;本来可以往生净土的,现在又搞六道轮回,这个责任谁负?断人法身慧命比杀他的身命的罪还要重!为什么?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他得人身闻到正法,你把他改变走邪道,这叫迷惑颠倒,自己迷了还害别人。所以生智慧就能看到前面的果报,如何帮助这个人回头,这是功德事情。什么叫老实?什么叫听话?遵循经典上的教诲就是老实、就是听话。自己自作聪明要想一套方法,那是错误的,那是决定不许可的。所以「依法不依人」。
「依义不依语」。经典,五种翻译不一样,三种会集本也不一样,看它经文的意思,意思一样,语言文字不一样没关系。古大德看到《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里面有很大的差别,这些本子都是从梵文本传到中国来的。最明显的愿文,五个本子里头有二个本子四十八愿,有二个本子二十四愿,有一个本子三十六愿。这就是说明,翻译决定不能翻成这样的,这太明显了,而且是这部经里头最重要的经文。所以古大德说,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无量寿经》至少讲过三遍,这三遍都被记录下来了,所以才有这样的差别。那么会集就有必要了。会集不能加自己的意思,要把四十八愿、二十四愿、三十六愿合起来看,有相同的、不相同的,重新,相同的三个本子取一个本子,另外两个本子不取它;不相同的,那个地方不相同再加上来,要做成一个完整的本子。要知道世尊当年讲经,时间不一样,听众不一样,处所不一样,环境不一样,所以他讲经的时候就有差别。不是每句话完全相同的,可是意思相同,这就是依义不依语,意思相同就可以,语言不同、翻译文字不同没有关系,最重要的经的义理。
第三个教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么叫了义?能帮助我离开六道轮回,帮助我证果,这是了义,我学这个法门我能够得到,这叫了义;我没有办法做到,对我就是不了义。所以了义、不了义因人而异,上上根人《华严》、《法华》是了义,下下根人一句阿弥陀佛是了义,这就是了义没有一定。我们自己心里要有数,我用这个方法,我一定会成就,这对我就是了义。第四个,「依智不依识」。智是我们今天讲理智,识就是感情,对人对事对物,对佛法的选择,都要用理智,不要用感情。感情,他学这个,我要跟他学,他能成就,我不能成就,这就错了。他学那个法门能成就,我学这个法门能成就,各人都是了义。
四依法,释迦牟尼佛灭度的时候告诉我们的。还有总的纲领,以谁为师?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修行人,无论在家出家,要持戒,要不怕苦。苦有什么好处?出离的心强,不想在这个世界上住,一心向往极乐世界。如果这个地方的环境太好,觉得还不错,极乐世界我还没看见,舍不得离开这个地方,那就错了。所以世尊在世为我们表法,一生没有道场,过游牧生活,而且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树下只住一晚上,明天换一棵树,不要以为这棵树很大、很阴凉,天天都到这来,你对这里起了贪心,舍不得离开。所以戒律规定只住一晚上,第二天一定要找别的地方去。这就教你什么?没有贪恋,真正叫人自在随缘,做出最好的典范。衣服只有三衣,在印度,印度属于热带,三衣足够了。晚上三衣可以当被子盖,有一个具,叫尼师坛,那个就是垫被,垫在下面的,这么简单。
印光大师是现代人,知道现代人的体力比不上从前人。佛陀在世都能够露宿,在野外过日子,那个身叫金刚不坏身。我们现在要学他,晚上到树下去坐一晚上,第二天就加护病房了。体力不许可,做不到,不能学。那怎么办?我年轻的时候想到住小帐篷。学校念书的时候,童子军有帐篷,那个小帐篷可以遮蔽风雨,还可以。常住,养成习惯,能适应了,身体一定能健康,我们相信有三宝威神加持,问题是你有没有真信,真正发愿得佛力加持。过这样的生活,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出离的心很强,念念都想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就是道心强,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念头全没有了。我们跟世间人走两条路,他们走六道轮回,我们走西方极乐世界。
「实报庄严土。若忆佛念佛,历历分明,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无第二念,不为贪瞋烦恼诸念之所杂乱」,这事一心。「事上即得,理上未彻」,这是得念佛三昧,没开悟。「若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于自本性忽然契合,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不住有念,不落无念」,这是什么?这是从念佛三昧上开悟了,开悟是理一心。开悟必定通过事一心,事一心就是念佛三昧,理一心是开悟,开悟就是见性。所以我看海贤法师的光盘,我的判断,他具足念佛的条件就是老实、听话、真干。而且是真精进,从二十岁接受老师的教诲,到一百一十二岁,九十二年不间断,功夫一天一天的向上提升。念到功夫成片,三年他就得到了,这是一般讲法。三年能得功夫成片,他就能往生,还有寿命可以不要了,阿弥陀佛为什么不带他往生?有能力往生就一定见佛,念佛三年,他有资格见佛,众生有感,佛就现形,感应道交。这个不是在佛那边,在自己这边,我想见就见到。你想见见不到是你用妄心,用真心就见到。也不是纯正,我们常讲的真诚、清净、恭敬,有这三个心就能见到佛。那见不到呢?见不到,这三种心分数不够,如果只有三十分不能感应,如果有七、八十分肯定有感应。全操在自己,不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完全是我们感,自自然然的应。
阿弥陀佛在哪里?没有离开我们,法身佛,法身弥陀是常寂光,遍一切处一切时,我们都在他光中。就是我们的心真诚不够、清净不够、恭敬不够,所以没有感,他就没有应;如果有感,分数够了,肯定就见佛。见佛的时候就面对面谈话了,佛一定会告诉你,你还有多久寿命,一定会讲,等你寿命到的时候我来接引你,等于来给你授记,你晓得什么时候走。但是你如果要求我寿命不要了,马上就带你走。带你走一定留几天,为什么?提升你的功德。就是你往生的时候,别人知道这念佛是真的不是假的,这就是功德。你让很多人生起信心,你让很多人发愿求生净土,这是功德;如果当时带你走,这个功德你就没办法得到了。佛慈悲,通常会给你三、四天,让你去宣扬。尤其你没有生病,身体好好的,怎么说走就走,哪有这种事情?到时候真让你看到,这才佩服,这才知道不是假的。
更进一步就开悟了,根性利的,根性利钝与识字不识字、有没有学经教没有关系,这一点要知道。海贤老和尚没读过书,不认识字,他能够老实念佛,我们这经上所讲的,理事他全做到了。所以我们的判断是三年,二十岁到二十三岁得功夫成片;再三年得一心不乱,事一心;再三年,换句话说,他应该三十到四十之间,他就念到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要生在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他可以示现佛身而为众生说法,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要是活在中国隋唐朝代,他可以以祖师的身分出现,那个时候中国佛教是最盛的一个时代。今天佛教衰微,社会大众都认为是迷信,所以他示现一个老实念佛。一生什么身分?农夫的身分,种田的。也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表演大乘佛法理事相应、理事不二,演出三福六和,演出三学六波罗蜜,演出普贤十大愿王。最后拿著书照相,那是演出六和敬。世出世法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不和就要崩溃,同归于尽,必须要和睦。最后表法劝导僧团、劝导社会、劝导国家统统要和。人民和睦,国家兴旺,长治久安;家庭和睦,这个家一定兴旺;公司行号,老板与员工和睦,这个企业一定成长、一定兴旺;世界各国、各族群、各宗教和睦,天下太平,地球上出现盛世。你细细观察这个老人,他表这些法。他说他什么都知道,我相信,大彻大悟哪有不知道的!所以他的心清净,不住有念,不落无念,佛号不间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他到这个境界。
「如《疏钞》云: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我们今天用海贤老和尚所表现的这个境界,跟经上相应。「无念而念,念而无念;言思路绝,不可名状」。这就是不可思议,我们无法想象,我们也没有办法能说得出来。「唯是一心,清净本然之体」,自性的理体他见到了,「更有何法而得杂乱,是名理一心;属慧门摄,兼得定故」,一定有定,定才开智慧。「念佛若达理一心」,这个时候「破一分无明」,就是起心动念没有了。起心动念一般人做不到,这个境界见到了,见到什么?微细的念头。用什么见到?定功,甚深的禅定见到,大乘经教上常说的八地以上,也就是我们经题上清净、平等、觉。觉是大彻大悟,不是一般的觉,八地以上的觉,他见到阿赖耶的三细相。我们用现在科学的话来说,阿赖耶的业相、转相、境界相,科学家称这三个,业相是能量,转相是信息,科学叫信息,境界相是物质现象。这三种现象科学家看到了,在八地菩萨也见到,比科学家讲得更清楚、更明白,破无明才能见到。「生实报庄严土,同时分证常寂光净土」,没有完全证得常寂光,所以是分证。分有少分、有多分,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常寂光净土里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住在常寂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我常常讲的常寂光习气没断,无始无明,无明断了,无明习气没断。习气很难断,没有方法断,必须长时间它自自然然就消失了。要多长时间?三个阿僧祇劫,这是佛在大乘经上说的。我们相信,在极乐世界一定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大幅度的把时间缩短了。所以他从分证常寂光,最后他契入常寂光,契入常寂光就是证得妙觉果位,圆满成佛。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愿以此文的功德,回向世界疫情早日解除,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病患消除,吉祥如意。也回向给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愿他们业障消除,破迷开悟,学佛向善。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