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佛学佛经

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四回(第35集)文字版

2021-06-18 07:29:36 作者:净空法师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1 (1).gif




二零一二淨土大经科注  (第三十五集)  2012/1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03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二百一十五页,第五行看起:


「天台四教曰藏通别圆。一者藏教,亦名小乘教。」藏教是从小乘的三藏立名的,经律论三藏。「二者通教,谓大乘中通说三乘,通被三根。」比藏教范围广,已经裡面说了有大乘,这三种根性就是声闻、缘觉、菩萨,都有说到。「三者别教,谓大乘经中所说教法不通小乘等者。」在这个阶段裡头说,它没有小乘的思想,没有小乘的教义,所以称为别教,纯大乘。「四者圆教,谓法界自在,具足圆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碍法门等是也。」这是大乘的圆教,天台智者大师所判的。


贤首国师华严宗的,他立五教,第一个小乘,第二个大乘始教、终教、顿教、圆教。我们看注解,「贤首宗判教云:圣教万差,要唯有五。」圣教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千差万别,但是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五大类。第一个是小乘教,「小乘教,所说唯是人空,纵少说法空,亦不明显,未尽法源故。」对于法说了局部,没有说得清楚,没有说得圆满。这什么原因?听众的根性没有那么高的程度。佛说法非常重视契机,所以契机契理,这经称为契经。契理是跟如来所证的相应,不是相反的,不相违背。契机,要适合听众的程度,他的程度高给他说高等法,程度低就给他说小法,总而言之,听众一定得到利益。程度低的说高的不得利益,程度高说低的也不得利益,所以一定要知道契机契理。第二,「大乘始教,未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义」,这个没讲过,大乘始教裡头没有,不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不许定性阐提成佛」,定性阐提,阐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没有善根,定性没有善根这种人不能成佛。这个是始教裡头所说的。到圆教就不一样,圆教阐提众生也有佛性,他也能成佛。所以「未尽大乘极则之谈」,大乘裡面高等的、高一层的理论这个时候不讲,所以叫始,这大乘开始。


第三,「终教」,终教就是大乘的高级班,这裡头有「中道妙有,定性阐提,皆当作佛」,这个时候说了,「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故名曰终」。大乘教到最后的这些教义都说出来了。第四,「顿教,唯说真性,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说,故名为顿。」这是上上根人,所以顿超,不需要依照次第。佛的教法对于上中下根都必须要循次第,像读书一样,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不能够不按次序,躐等是不许可的,要求按照次序渐进。这是一等,我们一般讲上上根人,天才儿童,他不需要循序,他可以躐等,这是顿教。「如」,这举例子,《思益经》裡面有这个说法,「得诸法正性者,不从一地至于一地」,这就是顿超,他没有按顺序。「《楞伽经》云:初地即八地,乃至无所有何次等」,这是没有阶级的,许可顿超的。第五种,「圆教,统该前四,圆满具足。」这个时候所说的,有浅有深,有渐有顿,这类经裡它样样都有,它说得很圆满,《华严经》就是例子。「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帝网重重。主伴交参,无尽无尽。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是故十信满心即摄一切位,圆成正觉。」这个是贤首家的圆融。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圆教的,《法华经》是圆教的,天台的圆教是《法华》。贤首的圆教是《华严》,可以说把整个宇宙面面俱到统统说尽了。这个经教裡头,内容非常丰富,这裡举出这几句能够看到一般,圆满的法界、无尽的法界,性海圆融。宇宙怎么来的?万物怎么来的?生命怎么来的?我从哪裡来的?像这些问题都在这部经裡头。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部经是哲学、是科学。它们跟科学、哲学不同的地方,它们是一体的观念,虽有分,分最后还是归到一体,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科学、哲学裡头,一不是多,多不是一。《华严》、《法华》裡面确实讲到一多不二,全是自性流露出来的。终极的目标是回归自性,这个修行才真正到圆满,十信心满就圆成正觉。十信心满是什么地位?十法界圆满了,十法界的佛是十信菩萨,破一品无明他就成佛,这个佛是分证即佛,是真佛不是假佛。真假完全是用心,十信圆满用真心,十信没有圆满,他还是用阿赖耶。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转八识成四智,转过来他就圆成正觉,转不过来他是相似即佛,转过来他是分证即佛,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在《金刚经》江味农讲义裡头注解的诸佛,江味农解释诸佛就是解释四十一种佛,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觉,他解《金刚经》讲的诸佛是指这个,这个也非常有道理。这四十一个位次都称之为佛,为什么?他用真心,真心就是菩提心。所以菩提心一发,这个人就成佛,那是顿超的,顿教。惠能大师是属于顿教,不再用妄心,对人、对事、对物完全用真心。真心,真诚到极处。什么真诚到极处?不起心不动念,叫真诚到极处。眼见色、耳闻声,六根对外面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瞭瞭,这叫智慧,智慧具足,可是裡面如如不动,没有起心、没有动念,这叫定。定慧都达到极处,这就圆满成佛。无始无明的习气还在,无始无明习气可不可以从初住菩萨就证到等觉?可以,完全是根性不相同。这是淨宗也讲这个,如果不讲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在极乐世界他方世界法身菩萨就无需要到极乐世界去参学。所以极乐世界是极圆极顿,圆顿到了极处,感得十方法身大士也念佛求生淨土,道理在此地。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二教。以上判教虽有不同,但顿渐二教,诸家同摄。」古时候十几家判教的不一样,但是认为有渐有顿,大家都肯定这个。渐是循序渐进,顿是不必循序,确实有上上根人。上上根人怎么来的?过去生中所修的善根深厚,累积而成的,不是没有原因。所以学佛肯定人是有轮迴,是有前世、是有来世的。三世因果,不是只有一世,也不是二世,它是三世。三世,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所以这个大经裡头常说,每个念佛往生的人,不管是什么根性,他过去生中的善根都非常深厚。没有这样深厚的善根,遇到这个法门也没用处。为什么?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一定要得诸佛如来的加持。他怎么得到?过去生中他曾经供养诸佛如来,跟诸佛如来学过,你就知道他学佛的善根多厚。所以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即使五逆十恶,临命终时才闻佛法,立刻念佛往生,亦复如是。你能看到他过去修行的善根,你就明白,你就不会怀疑了。只是这一生没有缘,没有遇到佛法,没有遇到淨宗,到临终时候,这个时候机缘成熟,遇到善友一劝,他听了立刻就接受,没有一丝毫犹豫、怀疑,就相信,就真干,真的一个念头发出来求往生,一念、十念佛就来接引。这是属于顿,这属于顿教,这不是属于渐。


像念佛,我们在《往生传》、在《淨土圣贤录》裡面看到,许许多多知道这个法门之后认真学习,大概不出三年他就往生了。这是属于渐,这不是顿,是属于渐。无量的善根,他累劫修行的还有欠缺,他有能力在短短三年当中把他的善根补足,这三年的念佛功德不可思议!我们看到经上讲的,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念一声佛号,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所以人求忏悔,前清慈云灌顶大师,这个人著作等身,《卍续藏》收他的著作就四十多种。我们看目录上,他一生的著作有七十多种,大通家,通宗通教,显密圆融。他注解的《观无量寿佛经直指》,叫《观经直指》,就是他的著作。我们过去学习《观经》的时候参考他的注解,注得好。这裡面说,人造极重的罪业,佛法裡头一切方法都没有法子把你的罪忏乾淨,什么样的经忏、经教都不行,咒语都不行,最后还有一个方法,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能把你的罪业忏乾淨。


我们这才真正明白,《慈悲三昧水忏》、《大悲忏》,这是常常用的,《梁皇忏》、水陆法会,那都是忏悔法,全都不行,都不中用,法华忏、华严忏都不能解决问题,最后这一句名号。我们这才明瞭,那个念佛的人念三年佛号,把他无量劫来一切罪障全忏除掉,他顺利往生。每一声佛号,你想想看,忏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所以三年的时间能把无始劫来所造一切业障忏除。灌顶法师讲得好!佛号功德确实不可思议,知道的人不多,所以还要求这个、求那个。真明白了,肯定了,心就不动了,不需要再求别的。这有证据!《往生传》是证据,《淨土圣贤录》是证据,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知的锅漏匠,这是证据。修无法师,还有我们看到几个在家居士,也就是念佛三年,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一丝毫病苦都没有,昨天照样工作,今天就往生,确实有证明者。这些人示现给我们看,为这个法门作证转,我们还能不信吗?还要去找什么更玄妙的方法吗?找不到了。所以这才死心塌地,一句佛号念到底。


下面说二教,以上判教虽有不同,就是顿渐二教,诸家同摄。「天台、贤首两家,亦皆以渐顿而分四教、五教。《五教章》云:或分为二」,大分,「所谓渐顿。以始终二教所有解行并在言说,阶位次第因果相乘从微至著,通名为渐。」始教跟终教,这个是渐教。「言说顿绝,理性顿显,解行顿成,一念不生即是佛等」,这属于顿教。「我国隋代慧远师」,就是淨影师,「判本经曰:今此经者」,这部经,「二藏之中,菩萨藏收。为根熟人顿教法轮。」为什么?他一生能成就。「云何知顿?此经正为凡夫人中,厌畏生死,求正定者,教令发心,生于淨土。不从小大,故知是顿。」也就是于大小乘没关係,是哪一种人?是真正厌畏生死的人。厌是厌倦,畏是畏惧。生死轮迴在这个裡头次数太多,无量劫来搞生死轮迴,不想再搞下去,一心想超越轮迴,有这种念头的人,求正定,佛教他发心生于淨土。他有没有得正定?有,把心定在佛号上,把心定在西方极乐世界上,什么都不缘了,万缘放下,只缘西方极乐世界,只缘阿弥陀佛,这是念佛三昧。不给他讲什么大乘小乘,小始终顿圆都不必说,他一生就能成就。此属顿教。「我国诸师判本经大小二本,多同此说」。我们看《无量寿经》注解,《无量寿经》古注少,只有两种,《弥陀经》多,看这些大师注释大小两本,都同这个说法。所以本经在顿渐二教裡面,它是属于顿教,一生决定成就。


「若依贤首小始终顿圆五教,以判本经教相,古今中外淨宗诸大德,虽因机缘不同,而稍异其辞,而其实旨,莫不以本经不但实属圆顿教,且为顿中之顿,圆中之圆。」这个说得好,确实如此。哪一个法门成佛有这个经来得快?找不到了。我们看锅漏匠这个例子,什么法门能度得了他?什么经教能帮得上忙?全帮不上。为什么?他不认识字,也没有聪明智慧,你跟他讲什么,他不懂,他听不进去,他对佛法完全没有接触过。换句话说,他什么也不懂,跟谛闲法师就这么个关係,从小在一起长大的玩伴。自己这一生的命运不好,过去生中没有修财布施,这一生命裡贫穷,也没有法布施,没有智慧,所以他一无是处。赖上谛闲法师,一定要出家,他没饭吃,没地方去。谛闲法师被他缠得没办法,总是从小一起长大的。你看,就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行,他能记得住。你就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一直念下去,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不分昼夜。这行,他真干!三年就成功,预知时至。


肯定见佛,他没说,他不告诉人,告诉人怕人家障碍他。这就是聪明之处,不炫耀自己。这就是什么?老实,这是老实人,给谁都不说。往生前一天到城裡去,看一些老朋友熟人,见最后一次面。回来之后,晚上,伺候他的,替他烧饭、洗衣服的一个老太太,也是佛教徒,他就给她说,明天不要替我烧中午饭。早饭她不管,她只管中午、晚上,明天中午别替我烧饭了。老太太听了,以为今天出门看朋友,可能明天有朋友请客,请他吃饭,所以也就不问了。到第二天中午,老太太到破庙来看看师父在不在家。来的时候喊师父没人答应,到最后看到师父在佛堂佛像前面站著,叫他不答应,细细一看,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走的。这才赶快通知村子裡面学佛的居士们,大家来看,谁也不敢动他。赶紧到观宗寺报信,观宗寺距离远,走路要走一天。到那裡去把这个信息告诉谛闲老和尚,谛闲老和尚匆匆忙忙赶回来,一去一来三天,他站了三天。这个人是真正的弥陀弟子,一点不假,真正不可思议,是我们现前淨宗最好的榜样。《影尘回忆录》裡头这一段的记录,我们可以把它印成单张;还有修无师。这都是倓虚老法师告诉我们的。倓虚老法师亲口说给大家听,大光法师记录的。倓老,我到香港来,他已经往生了,没见到。大光跟我很熟,《影尘回忆录》是他写的。淨宗最重要的就是一个信心,真信真愿,真肯念佛,没有一个不成就,确实顿中之顿、圆中之圆。


「清代彭二林居士」,就是彭际清,「于《起信论》中」,这个《起信论》是他写的,不是《大乘起信论》,是《无量寿经起信论》,这就是彭居士《无量寿经》的注解,他作的注解。他判本经,「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圆教」。日本道隐法师,他的注解叫《甄解》,「《无量寿经甄解》直判本经为本愿一乘、顿极顿速、圆融圆满之教」,说得好!「彼土大德多同此说」,彼土是日本。日本人对《无量寿经》下的功夫多,注解有三十多种,中国只有两种。日本所有的这些注解,学《无量寿经》的,统统是学小慧远的,就是《淨影疏》。五种原译本他们都不看,他只看这一种,康僧铠的本子。我看到许多日本的著作,全是用康僧铠的本子。大家都肯定道隐法师的讲法。


「《大经释》曰:天台、真言虽皆名顿教,然彼许断惑证理,故犹是渐教。」因为他们还讲断惑证真,顿教裡头没有断惑证真。顿教是顿断,渐教是渐渐断,先断见思,再断尘沙,最后再破无明,是这个说法。「明」,这是说明,「未断惑凡夫,直出过三界者,偏是此教。故此教为顿中之顿。」这说明什么?没有断惑的凡夫,一品烦恼都没断。真的,锅漏匠一品烦恼都没断,什么也不懂,他能够直捷超出,越过三界。三界就是六道轮迴,欲界、色界、无色界,他往生到极乐世界,这就超过。这什么教?顿教。这叫顿超,他烦恼没断;烦恼要断,那不叫顿超。烦恼没断的顿,叫顿中之顿。像惠能大师,那是顿教,但是他是烦恼真断了,他超越了。锅漏匠烦恼没断,靠什么?靠那句佛号,一句佛号帮他断的,这就是带业往生。他不是断惑往生,他是带业往生,这是淨宗妙!变成顿中之顿。我们修这个法门,确实有顿,是这个样子的,但是也有顿中之渐,大部分的人。但是顿中之顿还不少,你细心去观察,一般人讲斋公斋婆,只会念佛,除念佛之外,问他什么他都不懂,老老实实一句佛号,往往往生的时候现殊胜的瑞相。那是什么?他没有妄念,他全放下了。他用什么心念佛?真正是清淨平等觉,他跟锅漏匠一样,心裡头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口裡头也有一句阿弥陀佛,没有杂言、没有杂念,真正的念佛三昧。


「又日溪师云:圣道诸教,理是圆融,益是隔偏,以其顿机难得也。是以教虽圆顿,望机自成渐。淨土言圆顿者,于圆满速疾利益。」这是细说淨土符不符合圆顿的教义,是不是真的,这个说法就有道理了。圣道诸教,这是说整个佛法,理是圆融的,小、始、终、顿、圆,理都是圆融的。但是学习,我们得到的利益不一样,为什么?众生根性不一样。顿机难得,这个顿机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上智,一种是下愚,上智跟下愚都少。上上根人,惠能那种,虽然什么都不知道,没念过书,不认识字,悟性高,你说,他懂了。这种人是诸佛菩萨、大圣大贤最愿意教的学生,领悟力强,好教,是一闻千悟。这种人少,不多。但是下愚比这个多,也是属少数。真正下愚,他最难得的就是他老实、听话、真干,这六个字他真做到,一般人比不上他。他听到这句佛号,他不问这佛号什么意思?他不问这个,为什么要念?他也不问,你叫他念,他就老实念。念到见佛往生,他才晓得这个好处,真正得利益。中间份子是佔绝大多数的人,不是上上根,也不是下下根,这种人最难度。你说他不懂,他懂得挺多;你说他懂,他又不是真懂,他问题太多。这一部分人很难教,释迦牟尼佛讲经教学四十九年就是为这些人。上智下愚太简单,一次教学全都明白,学生真得利益。


所以从学习根机上来说,教虽然是圆顿的,他自己变成渐修。有人念佛念了一辈子,最后还不能往生,什么原因?他放不下!亲情放不下,财产放不下,名利放不下,他还不想往生,他还想再得人身来享福,那就没有法子,这种人很多。为什么念佛?为升官发财,不是为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从根机,圆顿教也变成了渐教。淨土说圆顿,是说它圆满速疾的利益,你得这个利益非常快。确实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哪一个经教能叫你三年证果?有,很少。往生就是证果,这个道理要懂。见到阿弥陀佛,古人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你决定开悟。这个开悟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就是见性成佛。实在讲,到极乐世界这就达到了,为什么?四十八愿加持你,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那就是大彻大悟。是阿弥陀佛本愿功德帮助你、成就你,不是你自己修成的,这是说淨土是个特别法门。


「盖指其它圣教,虽具圆融之理,但众生根机粗浅,莫明其旨,无由蹑解起行而蒙法益。是故法虽圆顿,但以行人机浅,顿法成渐,圆法成偏。」这不圆了。这是讲圆顿大法裡头,经教、理论、方法确实是圆融无碍,但是我们自己根性达不到。我们自己没有那么高的智慧,没有那么高的悟性,换句话说,我们程度达不到。圆顿的大法到我这裡来就变成偏的,偏而不圆,渐而不顿,成为渐教,成为偏教,圆理不能证得。「但淨宗则不然,人人能行,皆得真实之利,不劳断惑,直出三界」,这才是顿中之顿、圆中之圆。淨土宗理不明瞭不要紧,它的条件是你真信,你决定不怀疑。我为什么不怀疑?我相信佛,佛不骗人,信心从这裡建立的,不是从理论上建立的。我们说俗话,是从人人格上鑑定的。佛,佛哪裡会骗人!佛的话一定是真实的,从这裡建立的信心。中国人对圣人没有怀疑,圣人所说的那还能假吗?所以在中国古老旧社会裡面,人与人发生纠纷,找谁来评评理?都是找私塾的老师。这些秀才他把圣贤大道理搬出来给你调解,两边都服了,问题就解决,不必劳动衙门。所以那个时候做官的很舒服,民间许多事情自然就解决,也不必找警察,也不必找法官,三家村教书的这些老师就把它摆平了。


所以淨宗确实不一样,这个法门人人能行,上上根能行,下下根也能行,当中统统都能行,就这么三个简单的条件,信、愿、行。行就是念佛,得真念,念佛可不能间断,一切时、一切处念到都不间断,你的功夫纯熟了。首先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的人就能自在往生,想什么时候去,阿弥陀佛就会来接引你,不必要一心不乱,功夫成片。心裡头真有佛,除佛之外没有杂念、没有妄想,那叫成片,口裡头出不出声没关係。什么时候可以出声念,什么时候可以不出声默念?在现在这个社会,不相信佛的人,你念佛他讨厌你,我们就不出声念;念佛的人喜欢念佛,我们就出声一起念。真简单,真容易,一点障碍都没有,行住坐卧都可以念。老师教给我们,卧著念,就是睡在床上念,完全是默念不出声,躺在床上出声伤气、伤身体。那我们就知道,躺在床上出声念佛伤身体、伤气,要讲閒话那更伤气。所以睡眠是休息,也要一切放下,杂念都没有,你才会睡得很好,容易恢复体力;决定不能有妄想,不能有杂念。


所以念佛要紧的是不能间断,祕诀在此地。念佛功夫不得力,没有别的,就是断掉,不知不觉的断掉,这在佛法叫失念,把你的念失掉了。初学,这失念常常有,警觉性要高,一想起来,赶快就提起来,就接著念。念一段时期又忘掉,这种情形我们都经历过的,不怕,想起来马上接著,一定要把这个难处要把它克服掉。这也是念佛的一个瓶颈,要把它突破,突破之后,功夫就能成片,自然成片,不是我想念它,它已经念成习惯了,所以习惯成自然。要把它变成习惯,过去人有这么一个经验,就是计数。一天念一万声、念两万声、念十万声,自然就成片。所以计数对初学的人来说,是很有好处的。老修已经纯熟,就不需要计数,他时时刻刻佛号提起来。计数是怕佛号忘掉,用念珠也是如此。


印光大师他不主张用念珠,他说用念珠分心。他用计数法,他的计数法跟别人不一样,他是从一到十。这个计数,这个计数能摄心,就是你念佛的时候,妄念、杂念进不去,功夫很纯。他从一到十,念到十再从一到十,永远是从一到十,自己清清楚楚我这句阿弥陀佛是这个十句裡头的第几声。他把心用在这上面,这样就可以对治妄想、对治杂念,让妄想杂念不干扰你的佛号。《文钞》裡面说得很详细。我知道胡小林念佛就用这个方法,他告诉我,功夫很得力,确实妄念没有了,以前念佛有妄念、有杂念,用这个方法之后,真的杂念、妄念少了。念佛的方法很多很多,总而言之,要与自己的根性相应,自己念起来很舒服、很欢喜那就好。不欢喜了,我再换一种方法试试看。找到一种方法,对自己真能够对治自己烦恼习气而又欢喜念的,你就一直念下去,就不要再换。这也是每个人根性不相同。所以他是不需要断惑,直出三界,功夫纯熟,真的,佛来接引你。这才叫「顿中之顿,圆满之教」,没有任何条件,没有任何困难。


我们再看下头一段,「又《圆中钞》云」,这是幽溪大师的。《阿弥陀经圆中钞》是《弥陀经》三种最重要的注解之一,另外两种,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加上幽溪的《圆中钞》,《阿弥陀经》三大注解。他说,「圆顿法门,亦必须先开圆解而次修圆行,破三惑而方证圆果,以阶不退。」这是圆顿法门的标准。圆顿法门在佛法裡面是非常高的法门,不是普通法门。首先要先开圆解,教下叫大开圆解,等于禅宗的大彻大悟,就是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所以这不是普通人,圆顿根性,叫大根器的人。有圆解,他才能圆行,圆修圆证,破三惑,见思、尘沙、无明,才证圆果。以阶不退,这个不退是三不退,就是阿惟越致菩萨。这是圆顿根性标准。「今则」,现在《弥陀经》上所说的、《无量寿经》上所说的,「但说彼土依正二报,以之为开解生信」,你看这个经上重要就是个「信」字。淨土三经都是把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就是依报跟正报,说清楚、说明白了。目的在哪裡?目的是开解生信,让你了解、认识极乐世界,这地方这么好,相不相信?你真相信,愿不愿意往生?愿意,这就行了,就这么简单。锅漏匠这一类那更了不起,他什么都不知道,他就信;一般人是真搞清楚、搞明白才信。所以这个信难,难信之法。锅漏匠这一类的人,这个难关他没有,你一说他就相信,他就接受了。


「七日持名,一心不乱,以之为造修行门。」这他修行的方法,行是修行,门就是方法,七天。一心不乱,这《弥陀经》上说的,罗什大师翻译的。实际上,经上不是一心不乱,原本释迦佛不是说一心不乱,一心繫念,玄奘大师翻的,玄奘大师翻的是一心繫念。一心繫念跟一心不乱差很远很远,我们今天念佛是一心繫念。这个繫念就是心裡想著,我们讲心裡牵挂。世间人心裡牵挂都是亲人,念念不忘,常常想到。所以繫念我们做得到,不乱很难做。鸠摩罗什大师是不是翻错?不能说他错,他没有照原文翻,但是意思没有错,因为每一个往生的人,往生到极乐世界都是一心不乱。你繫念纯熟了,这一心繫念就叫功夫成片,这个境界往生,佛来接引你,先是佛光照你,佛光一照,把你的功夫就提升,提升到事一心不乱,是这么一桩事情。所以罗什大师翻一心不乱没翻错,他是讲临终佛来接引,你是在这个境界裡头。一心不乱有浅深不同,有理有事,你能够达到这个标准。所以,这是淨宗修行的门径方法。


「临命终时即得往生,以阶跋致」,就是阿鞞跋致,这是三不退。「故知此经为五浊恶世之无上醍醐」,这话说得好!我们要知道我们今天处在什么社会、什么世间,五浊到了极处,不是轻微,非常严重!五浊裡头最重要的是烦恼浊,烦恼不断,这是五浊之根。劫浊是讲时间,我们讲年头不好。为什么不好?造恶的人多,修善的人少。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出现?社会一般大众疏忽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所造成的。如果大家重视这三种教育,这三种是普世的教育,人人都要学的。中国自古以来,这个社会长治久安靠什么?全靠教育。所以欧洲人一些学者对中国古人的讚歎,认为中国古人最懂得教育、最重视教育,所以他社会能治得这么好,真正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古人有所谓,「子不教,人心坏了;家不齐,社会乱了」。今天就是这个样子,小孩没人教。家呢?家没有了。但是今天我们解释中国的家,可以用社团,它是个社会团体。从前的家庭是大家庭,家裡人口少的,也差不多有三百人,普通家庭四、五百人,人丁兴旺有七、八百人。我们在历史上还看到有一家有一千多人,好像是明朝,明太祖那个时代。什么人我记不得,明太祖送他们家一个匾额,「天下第一家」,超过一千人,这么大的家庭。皇帝佩服,问他,你这个家你怎么治的?治得能够一家和和睦睦的,怎么治好的?这老先生给他写了一张字,一百个忍字,人人都学会忍,就和睦相处了,写了一百个忍。很有道理!那都是家亲骨肉,一定要忍。忍辱波罗蜜,佛法重视这个忍。六度裡头,布施跟忍辱这两个是关键,布施是修福,忍辱是积德,你光修福不能忍都漏掉了。所以忍能成就,成就后面精进、禅定、般若,都要靠这个忍字。世出世间法,有多大的成就?也看这个忍,你忍的功夫有多少,你有多大的成就,所以小不忍则乱大谋。


中国古人对这个字非常重视,平常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要练。做事、待人接物,样样清楚、样样明白,这是智慧,你不糊涂。看到一些小小过失,不放在心上,这是忍。不是很重要的过失,不批评。管教,父母管教儿女,小孩犯过失,告诉他母亲、告诉他父亲,让他父母在适当的时候教他,这就对了。古时候教人的,能说过失的三个人,父母、老师。你的祖父母都不会说你过失,你有过失他看到笑笑,不是重大的过失,无关重要的话,根本就不理;要是很大的过失的话,会告诉你父母,告诉你老师。而在老师、父母,也要观机,在适当的机会裡头说他,他能接受,他能忏悔改过。人要善教,那个教是要有善巧方便才能把人教出来,真正有成效,而且他还很欢喜,他很愿意接受。所以做老师没有很高忍辱波罗蜜,那教不好学生的,有智慧、有善巧、有方便才能把学生教好。


古时候有环境,环境好,人人都懂礼,人人都遵守仁义礼智信,榜样太多,好教。现在榜样没有了,标准没有了,价值观歪扭了,这个麻烦大了,怎么个教法?自己做出端庄的样子,他看了不顺眼,说你作怪,装模作样,你虚伪,你还有什么法子?所以现在的父母难做,现在的老师难当。真正的好老师不教书了,隐居到山林裡面去了。为什么?学生不接受教诲,学校商业化,老师也变成经商,贩卖知识,全都变成商业,一切都向商看齐。所以现前这个世间的文化,商文化。商就是要钱,钱是第一,只认识钱,除这个之外都不知道,人都变成自私自利。人没有情、没有义,怎么结合的?利害,于我有利,我得要好好利用他;没有利就走了,再也不顾你。


我们知道这裡头有因果报应,用因果报应再一观察,这什么世界就完全明白了。想想看过去的社会,用因果来观察,真的,种善因得善果,不善的因肯定是不善的果报,果报通三世。你杀这个人,你夺取他的财产,他死了,你以为没事了,没晓得他到你家来投胎,做你的儿子、做你的孙子,他来了。他来干什么的?来讨命的、来讨债的,太多这种事情,你没办法防止。你细心观察这个世界,儿女跟父母的缘,报恩的很少,报怨的很多,还债的不多,讨债的很多。这佛讲得不错!你看佛经上讲的标准,你细心去观察,真是这个样子,你能不信吗?这事情敢做吗?不敢。所以佛法能带给社会安定和平,它有它的道理在裡头,叫你不敢作恶。这是讲讨债还债,这是人间一些关係。更重要、更深一层的,这是属于性罪。为什么?违背了性德。性罪的果报,那就是饿鬼、畜生、地狱,你到那裡去了,所以很麻烦。


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你还愿意在人间住吗?愿意在人间住,那大菩提心,他来作菩萨的,他来救苦救难的。菩萨先成就自己,不先成就自己就掉在泥坑裡去了,自身不保怎么能救人?要自救,最快速的就是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快速,只要见阿弥陀佛,自己没有成就,但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你,你的智慧神通道力就跟佛菩萨一样,你就能够到这个世间来救苦救难。这是什么?你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阿弥陀佛资助你,阿弥陀佛支持你,你能把这桩事情做好。这有,不是没有,世世代代,中国外国,你都可以能看到这个例子。你看他做得很辛苦,并不是很顺利,但是他不为自己,他为众生,他还是要往生极乐世界,表演给大家看。这个经、这个法门,确确实实是五浊恶世的无上醍醐,这话讲得一点都不错。


「可见钞意亦与上引日德(日本的大德)之说吻同」,完全是一致的,「且所谓无上醍醐,自然应是契理契机最极圆顿之圣教。」要不然怎么可以称为无上醍醐?无上醍醐是比喻,是法门当中最高、最上、最殊胜的,没有能跟它比的。这个法决定是契机契理,契一切众生之机,这才叫真殊胜。什么样的根机学这个都成就,而且成就是平等的,皆作阿惟越致菩萨就是平等的。


「是以日」,日是日本,「《秃钞》云:就顿教有二教二超。二教者,一、难行圣道之实教,所谓佛心、真言、法华、华严等之教也」。这个是顿教。第二,「易行淨土本愿之教,《大无量寿经》等也。」这个是教来说,有顿教的二教二超,这两种都属于顿教。佛心是禅宗,真言是密宗,法华是天台,华严是贤首,这都是大乘最重要的法门,真难行。易行的,淨土本愿之教。本愿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普度一切众生,上从等觉菩萨,下至无间地狱,没有一个不度的,就全都度了。,这是易行,没有那么难。举这个例子,《大无量寿经》等也,淨土三经一论属于这个。


二超裡面,有竖超跟横超。「《甄解》释云」,《甄解》也是日本法师的著作,「由自力修断,故名竖超。」完全靠自己,读书发愤,年年升级,从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这叫竖,这一条线往上走的叫竖,这个时间很长。可是「淨土本愿,真实由他力故,超越成佛之法也」,这叫横超。淨土这个法,它不需要这样循序渐进很长的时间。竖出,要那样才能成佛;横超,他从这裡旁边出去了,不走这条路子。我从这个地方,阿弥陀佛接我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成就跟他那个博士班一样高。这是个特别法门,太容易,真叫一步登天,他真上去了。靠谁?全靠阿弥陀佛。你对阿弥陀佛没有信心不行,要圆满的信心,全靠他。真实由他力,这他力是阿弥陀佛本愿功德力,超越成佛之法。


「横超之顿,持名顿中之顿也」。淨宗修行的方法,有观想、有观像、有实相、有持名,四种方法裡头,持名是顿中之顿。四种都是属于横超之顿,不经历这些阶级。菩萨修成功必须是五十一个阶级,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觉,五十一个阶级才能成佛,成佛是妙觉。但是淨土不是这样的,不历这个阶级,从人当中就溜出去,不通过十信、十住,这都不通过。到达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你就得到阿惟越致。阿惟越致在圆教是初住,在别教是初地,你看你没有经历下面,你怎么就到了初地菩萨?这超越了。真的超,不是假的超,不是有名无实。我们凡夫一品烦恼都没断,连身见都没破,全靠这一句名号他就成就,而且成就快速。


锅漏匠给我们做最好的例子,三年成就。我们念三年为什么没有成就?这一定要想想,多想想。他的成就是他一无所有,他没有牵挂;我们的成就所以慢,我们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了。我们有自私自利,有名闻利养,有五欲六尘的享受,锅漏匠什么都没有。所以他对于我们这些名利、欲望这个心,他是死掉了、死断了,所以他很容易一心专注,一向专念他很容易做到。也就是说,他修行一点障碍都没有,我们修行障碍重重。你看现在人,哪个人不用手机?手机就是最严重的障碍。佛念不好,才念几句,手机响了,念佛中断了。几个人能把手机放下?不要说放下别的,单单说放下这一个就难了。这个功夫成片,哪一年才能得到?这科学技术,它来干什么?它来障碍你念佛的。那是什么?那魔,你还挺喜欢它,它让你在这一生不能成就,让你继续搞生死轮迴,它的手段可多了。所以这世间种种诱惑、名闻利养,真能放下就叫大丈夫,这一生有成功的指望。所以,持名顿中之顿也。「以上诸德咸遵善导大师之说,判本经为顿极顿速、圆融圆满之教。」这是中国的大德、日本的大德、韩国的大德,都遵从善导大师之说。大概这些人都是善导的学生,都是唐朝时候到中国来留学,所以老师这个说法,他们都接受,他们都赞同,都用老师的讲法。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忏悔过去所有的身语意恶,愿以此文的功德,回向末学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愿他们离苦得乐,解脱痛苦,念佛向善,早证菩提。世界天灾地病熄灭,疫情早日解除,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病患消除,吉祥如意。也回向给尽虚空遍法界的所有的众生,愿他们业障消除,破迷开悟,学佛向善,往生极乐世界。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验证码:

广而告之

佛经最新图片文章

佛经最新文章

佛经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