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佛学佛经

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四回(第59集)文字版

2021-08-04 22:01:30 作者:净空法师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1 (1).gif


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59集)净空老法师主讲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註  (第五十九集)  2012/1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05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註》第二百八十三页,第六行当中从第九看起:


「九、塚间坐」。我们这有一份参考资料,塚是坟墓,常常打坐、参禪,或者是念佛,在坟墓底下去坐。这也就是印光大师在自己小佛堂裡面,常常悬掛著一个死字,意思相同。常常想到死,这个资料裡面举的例子都很好,谓无常苦空之观,是佛法之初门,能令厌离三界。比丘住於塚间,常见死尸,臭烂狼籍,火烧鸟啄,则无常不净之想,易得成就,是故塚间坐為头陀行也。」这常常见到死人,常常见到枯骨,对於修道的人带来深度的警惕,这是一桩好事情。因為佛法入门要看破身相,五种见惑裡头第一个要破身见,不要执著我。能常作如是观,对於我执自然就淡薄,念佛的人对於念佛就会很认真,求往生的心会很切,这个对於修行人有很大的好处。所以这个是属於无常不净观,无论修哪个宗派、哪个法门,都要从这个地方入门,无我。再就是五种见惑,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五种错误的见解,让我们迷在六道裡头,以為这是真的。其实全是假的,全错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学佛终极的目标,不是求人天福报,是求了生死出三界,这才是真正学佛人。六道生死轮迴很麻烦,细心去观察,应当厌离,不再搞这些事情,要把它捨弃。念佛终极的目标是要成佛,成佛是回归自性。回归自性是显发圆满的性德,性德有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才有能力帮助一切眾生离苦得乐。不回归自性,无论怎麼做,说实在话,都叫造业。三善业,三善道受生;三恶业,则是三恶道受生,出不了六道。所以这个不是佛法,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佛法是善恶二边都捨掉。捨掉是不是落空?不是的。佛教给我们断恶修善,不著修善的相,没有这个念头。大乘教我们三轮体空,三轮第一个是无我相,这是最根本的,没有我,第二个没有人相,第三个所修的善法不著所修善法之相,你的心才清净。


净宗的学人心裡头只有阿弥陀佛,没有人我是非,比三轮体空容易修,容易成就。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这一生当中只有一个目标,往生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就完成佛道。到那边去是学习,亲近阿弥陀佛。為什麼要到那边去?在这个世界我们寿命太短,佛法广大没有边际,我们不可能学习很多,达不到目标就出不了六道轮迴、出不了十法界,问题在这个地方。到极乐世界第一个好处是无量寿,你有足够的时间能够完成道业。在这个世间我们想修学,没有善知识,好老师找不到,好的道场找不到,这个就是学佛的缘不具足,很难成就。极乐世界道场殊胜,老师殊胜,同参道友殊胜,很容易成就。為了这些原因,我们才真正发心求生净土。到极乐世界,不是贪图名闻利养,那个地方没有,无非是断烦恼、消业障、成佛道而已。所以常常想著死是好事情,為什麼?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真正能放得下


第十,「树下坐:谓比丘於塚间不得道者,当至树下,思惟求道。」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生时在树下,他跟树非常有缘分,成道在菩提树下,讲经教学经常在树下,最后圆寂在双树林,还是在树下。释迦牟尼佛一生不离树,树也有表法,要懂得这个意思。树有根、有本、有干、有枝、有叶、有花、有果,它圆满,一样不缺。坐在树下要常常想,树的根是什麼?是孝道,没有孝就没有根。释迦牟尼佛出家了,成佛了,母亲因為有这麼一个好的儿子,生这麼好的儿子,福报大,所以他出生七天,母亲就到忉利天去了,人间没这麼大的福报,到忉利天去享福,他的姨母把他带大的,就他母亲的妹妹,这是根。佛成佛道之后,度他的父亲,劝父王念佛求生净土,这是大孝,报恩!树有本,本是主干,从根生的这是本。本是什麼?本代表老师,就是净业三福裡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所以佛法跟中国儒道都讲师承,没有老师能成就的,在经上常说,威音王之前可以,威音王之后不可以。这是讲师承的重要。


我们今天师承真的发生问题了,為什麼会发生问题?孝道出问题了。今天小孩不知道孝顺父母,你要教他,他会提出很多问题来,為什麼要孝顺父母?為什麼要尊敬老师?这都是受科学的影响,科学教人怀疑。对於父母师长还怀疑,他怎麼能有成就?所以这是教育从根本上出了问题,这是大问题,不是小问题。教孝、教敬,要从自己本身做起,自己不做出样子来给人看,你怎麼讲都没有用,别人都不相信。我们父母老师都不在了,唯一能做到的,常常感念父母师长之恩。实在不得已,将父母师长的遗像供在讲堂,念兹在兹,就如同老师、父母在面前一样,听我做报告,看我学习。我们能有一点成就,能把自己的心行传递给下一代,下一代能不能接受,关系他自己修学的成败。他能接受,他会受感动,他就会有很好的成就。成就超过老师、超过父母,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谓后来居上,那个根本要厚。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退转,是一代不如一代。问题到底出在哪裡?出在根本。為什麼一代不如一代?我们尽这一点孝道,孝亲尊师,跟我们老师父母比,比不上。他们在世的时候,是真正做到了,我们没做到。懂得之后,心嚮往之,但是父母师长不在了。我这一生都过著流浪的生活,十四岁离开父母,做流亡学生。抗战胜利之后,遇到解放战争,我一个人到台湾,家裡有母亲、有弟弟,断绝信息三十六年,常常想念,没有法子尽孝。一九八0年代联繫上了,知道还在,非常安慰。我们在海外,也只能每个月寄一点供养,帮助他们家庭生活。跟母亲见面,离别三十六年,母亲八十岁,我在香港讲经,离别之后第一次见面。


老师的教导也是无比的恩德。老师為我开课,没有收我学费,义务教学,每个星期天上午两个小时,為我讲了一部《哲学概论》。最后一个单元讲「佛经哲学」,我才认识佛教。原本有很严重错误观念,认為佛教是迷信、佛教是宗教,碰都不想碰它。没有想到老师告诉我,佛是哲学,特别介绍给我,释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我们学哲学要向他学习,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老师善巧方便,我细心观察他,他是不是真的学佛?每一次进他的书房,桌上确实有佛经。他真学,真用功,我们比不上。他对经典裡面的句子,很长的一段经文他都能背,我还比不上,真下了功夫。所以,我们听他的话,再观其行,信心这才建立,才知道世界上有这麼一样好东西。


有根、有本,后面我们去想,从本去生干,从干生枝,从枝生叶。现在佛的这棵树是秃树,树叶花果统统没有。佛经上常讲的正法久住,我们就有使命。这个使命感非常重,不是為个人,也不是為佛教,是為苦难眾生,眾生真正能遇到了,会得度。得度,简单的说,他真正能够离苦得乐。我们的一生,可以说一生非常辛苦,但有没有乐趣?有乐趣。乐在哪裡?乐在佛法的薰陶,这个是一般人见不到的。中国古时候读书人所仰慕的孔顏之乐,孔子、顏回物质生活都很差。孔子是个平民,读书人,不从事於生產事业。他生活从哪来?教学,学生对老师一点供养。学生裡面富有的不多,清寒的多,所以他的生活不富裕。顏回是最差的,佛法讲没有福报,三餐饭都有困难,夫子说他「簞食瓢饮,居陋巷」。孔子口裡说的,这样的生活一般人是很难接受的,可是顏回过这种生活也不改其乐,他每天很快乐,没有看到他愁眉苦脸。这什麼?这乐在道上。换句话说,物质生活虽然贫穷,精神生活丰富,他自己没有感觉到自己苦。回过头来我们再看佛法,释迦牟尼佛,他有富贵他不享,王位,人家不要了、放弃了,宫廷裡面那种丰盛的生活也不要了,去过苦行僧的生活。经常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他去过这种生活,过了一辈子,没有一天不快乐。「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这两句话形容释迦牟尼佛的生活,比孔顏生活那个快乐高,这是位世出世间的圣人。所以佛一个人培育那麼多的学生,学生真学佛,佛是最好的榜样,真学、真干,一代传一代,形成影响全世界、影响往后一万二千年神圣的教育。


我们有缘,加入了这个团体。加入这个团体,认真学习,对这个团体有贡献,这有功;如果是不认真学习,违背释迦牟尼佛教诲,那叫造孽,那叫毁坏僧团,经上讲得很清楚,果报都是地狱。两种人都多,维繫正法的人不少,毁坏僧团的人也不少,这个当年在世就看到了。当年在世,出家毁谤出家人,提婆达多,也是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在家跟释迦牟尼佛是堂兄弟,人非常聪明。出家之后,他心裡常常想著,他不比释迦牟尼佛差,如何把释迦牟尼佛拉下来,自己去作佛。背师叛道,他没做成功,生身下地狱!真的,那个罪太重,地裂开了,他堕下去了。虽然堕地狱,实际上他对於佛教还是有贡献,这个贡献是反面的,那完全看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没有受他的影响,反而提升境界,这就是好事。但是他是用恶念恶行做的好事,不是好人,他做的是坏事,好人他做的是好事。所以虽然堕无间地狱,释迦牟尼佛说,他在地狱裡过的生活像忉利天一样,我们很难想像。


我们看过前面第一个,憍陈如尊者。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修忍辱波罗蜜的时候,号称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歌利王是暴君,就是憍陈如的前世,歌利王把他分尸、把他凌迟处死。这是对谁?对一个快要成佛的菩萨,这样的狠毒,杀他。忍辱仙人一丝毫怨恨都没有,真的反而感谢,感谢什麼?感谢他这次来的考试,忍辱波罗蜜毕业了,圆满了。圆满,提前成佛。他是用最不善的心、不善的行為,但是帮了忍辱仙人的大忙,让忍辱仙人忍辱波罗蜜圆满。所以当时忍辱仙人告诉他,我成佛的时候第一个度你。释迦牟尼佛成佛,第一个度他,憍陈如尊者。所以你看对什麼人,恶意对真正修行的人,自己是有果报、恶报,但是这个人能够忍辱,你虽然在恶道,恶道裡头还是享福,不是跟其他的恶道人一样受这些罪报,没有。果报不可思议!要看人,要看事,要看因,要看果,要看缘。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可以说一句话就断定了,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这一点都不假。歌利王是好人,提婆达多做的是好事,都能够令人看到、听到了,开悟,成就自己,也成就了别人。恶意待人,伤害别人,别人没有恶意回报,还感谢你帮助他提升境界,作恶的人要是真正知道了,他心会生惭愧心,他会反省他自己的事情做错了,这就是回头是岸。所以佛為什麼跟树结这些缘,一生没离开树,為世间建立正法,就是树立正法,希望这个树能成林,久住世间,教化眾生,它是表法的。所以,「有如是因缘,是故比丘如佛所行,当树下坐,為头陀行也。」


第十一个,「露地坐:谓比丘在树下坐,如住半舍,荫覆凉乐,故生爱著;又虑雨漏湿冷,鸟屎污身,毒虫所扰,於是思惟露地而坐,随意快乐,月光遍照,令心明利,易入空定。是故露地坐為头陀行。」在露天之地打坐,只铺一点生草,找一点生草垫在下面,这个就是露地坐;对於树下的阴凉不生贪爱,没有污染。而且佛规定,树下只能坐一个晚上。这大树不错,每天都在那裡坐,就生贪爱,所以规定是树下一宿。第二天,第二天找别的树,不能在这个树底下,决定不能让你生贪爱的心。佛弟子们人人都能遵守,在树林裡面住,每天在树下,不同的树下,都是帮助你提升境界,断烦恼,消业障。


第十二,「但坐不卧:谓比丘四威仪中,坐為第一,食易消化,气息调和,可以入道。若懈怠睡眠,诸烦恼贼常伺其便。若行若立,心动难摄。是故比丘常当安坐,胁不至席,為头陀行也。」所以佛的像,我们看到的多半都是坐像。佛有没有卧像?有。有没有站的像?有。我们在斯里兰卡看到,石窟裡头有卧佛。卧佛是什麼时候?佛入般涅槃,是右胁而卧走的。以坐的像最多,这都是表法的意思。石窟裡面我们所看到的,它的石窟保存得好,二千六百年没有被破坏,保存那麼完整,让我们看到肃然起敬。所以学佛要年少,少年养成这个习惯很容易,中年出家就很困难,没有受过这个基础的训练,从小没有把筋骨锻鍊柔软,长坐就受不了。


现在修学,有些人发心出家,我遇到了,我就劝他不要出家,出家反而不容易修行。為什麼?寺院庵堂有规矩,你必须要遵守,你要不遵守,做你自己的,别人就把你赶走,你就会生烦恼。这是什麼?时代不一样了。為什麼印光大师不给人剃度?这个道理很深。印祖最担心的是你不能如法,修得不如法,修得不如法将来堕三途,剃一个就是送一个到三途,不忍心这麼做法,非常有道理。人家来找我剃度,我敢保证他一生修学能如法吗?不起贪瞋痴慢,不造罪业吗?不能保证。自己又没有道场,也没有僧团,一个人不管怎麼修,什麼果报自己承受,不牵累别人;剃度,那你得要负责任,这个不是开玩笑的事情。


说到这个地方,这是前天七号,我收到一个文件,是澳洲的,有一个心灵法门,听说很流行,我不知道。它是澳洲有一个组织,这个组织我知道,但是这个心灵法门我不知道。澳洲有个华人团体「澳洲华人佛教协会」,我在澳洲的时候跟他们见过面,但是这个团体不知道,我跟他们也不常常往来,离开澳洲也久了。他们曾经办过一次西藏之旅,邀请我,我没有参加,有这麼一个活动。但是那次我帮助他们,送他们这些盲人的医疗器材,治白内障的,我记得我好像捐助六十多万澳币,这在国内做过这个事情,都忘掉了。这个是心灵法门,我不知道,他说是我支持的,没有这回事情,我完全不晓得。我跟他们见过一、二次面,他说他有拿到我的照片,这是很普通的事情,我们这个出家人,人家来了,要跟我照一张照片,能拒绝他吗?所以照片不能算数。尤其是现在照片在网路上都能找到,做一个假照片是很容易的事情,不是难事。所以诸位不要看到照片,不要看到我给他题几个字、送几个字,我们就有很深的关系,没有,根本不认识。我跟他照过的忘掉了,送他几个字也忘掉,乾乾净净。如果拿著这个说是我支持他怎麼样,这是假的,不是真的。诸位如果遇到这些事情,打电话到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来印证,这个地方就给你讲了,我们跟这个有没有往来,知不知道这个事情,你就完全知道了。


现在这些事情,我相信很多,比从前更多。早年宗教局长叶小文到香港来访问,他就找我。我到旅馆陪他早餐,他就告诉我,他说法师,国内有很多人假冒你的名义在干坏事,你都不知道。我说,我真的是不知道。他说,这没有关系,我们晓得,我们来处理。我说,那就谢谢你了。国内的事情,国内宗教部门去管。譬如前几天我听说,也是在国内,居士剃度,没有法师,居士给居士剃度,拿著我的名义,你说冤不冤枉?这人我真的不认识,也可能到香港来访问,见了一次面。这个是破坏佛教形象,这个做法是堕阿鼻地狱,怎麼敢做这种事情?这桩事情,国内佛协、宗教局一定要干预,这个对国家有伤害、对人民有伤害,将来出家,真的出家、假的出家就分不出来,这是大问题,不是小问题。所以他们来问我,要我好像来说几句话。我说没有必要,这时我要说话,这是我干涉中国的佛教,我不干涉它,这是他们的事情,这是佛协的事情、是宗教局的事情,这不是我的事情。我们现在没有住在国内,所以我什麼话不说,这说到这裡,顺便提起来,这不如法。这些居士们,不要逞一时高兴,造下地狱的罪业,这个不值得。还有你们去参加剃度的,你们被他剃度,将来都送进阿鼻地狱,不是送你到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决定不会收你,你是假的,不是真的。往生极乐世界,最重要的是至诚心。為什麼?往生的条件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菩提心的体就是至诚心。至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用这样的心念阿弥陀佛决定得生,无论出家不出家,决定生净土。你发心出家,现个比丘相,為什麼?是不是為招摇撞骗,骗取信徒的财物?如果不是招摇撞骗的话,你剃头干什麼?古人剃头,真的是找高僧大德,是求道的。现在居然不需要法师,居士跟居士就可以剃度,这成什麼话?闻所未闻。所以希望真正佛门弟子要依照经教,不能不读经,不读经你就是迷信,经教上一定要下功夫。印光大师说得好,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有经教做基础,离开经教,你是盲修瞎练,你不会成就。净宗不例外,净土有五经一论,至少要依止一种,一生不能改变,你才会有成就。


这个十二种都称之為头陀,就是苦行。古时候出家人都养成习惯,所以这个生活他们过得很自在。头陀行,以戒為师,以苦為师。所以「迦叶年老」,年岁大了,「不捨头陀」,他还是每天照做。「佛悯其衰,劝命休息」,年岁大了,佛劝他,你不必修头陀行,不要修这个苦行,多多注重身体。「迦叶头陀如故」,他一生没有改。所以释迦佛讚叹他,「深讚云:有头陀行,我法久存。故云头陀第一。」世尊最后的遗教,佛灭度之后,阿难问,佛在,我们依佛為师,佛不在了,我们依谁為老师?佛教大家,「以戒為师,以苦為师」。能持戒、能吃苦,就跟佛陀在世没有两样,这才能成就。能持戒、能吃苦,你才能真正断烦恼、消业障。不能持戒、不能吃苦的,自自然然会生起我慢,会生起情执,这两样东西是罪的根本。一切罪孽,根就是情执跟傲慢,一切善法的根本就是孝亲跟尊师,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佛对於恶法的根防范得很严,佛自己做到了,持戒、苦行,自己做到了,做出榜样给后人看。


底下这一段,「尤应深省者」,尤其应该深深去省悟,「大迦叶尊者,即传佛心印之禪宗初祖」。禪在像法时期非常盛行,像法正好在中国,一千年。达摩祖师在印度是第二十八代,他到中国来了,成為中国的初祖,在印度的初祖是大迦叶尊者。下面把经文裡头的证据说出来,「《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第三卷」,有这一段话,这就是释迦牟尼佛传法给大迦叶,成為禪宗初祖。「梵王至灵山」,大梵天王到灵鷲山,「以金色钵罗华献佛」,以这个花供养佛,「捨身為座」,大梵天王把腰躬在地下,让佛坐在他背上,这是最恭敬的供养,「请佛為眾生说法。世尊登座,拈华示眾」,就是大梵天王供养的钵罗花,拿著这个花给大家看,拿在手上。「人天百万,悉皆罔措」,大家不晓得佛的意思。佛这个花给大家看,在手上摇一摇,什麼意思,没有人懂。这个时候,「独有金色头陀」,金色头陀就是大迦叶尊者,大迦叶尊者在这看到佛拈花他笑了,懂得佛的意思,「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訶迦叶」,这花就给摩訶迦叶。这就是拈花微笑的故事,出在这个地方。这是佛传法给大迦叶尊者,传的是以心印心,心心相印。


此即世传之拈花公案。世尊传心於迦叶,為禪宗初祖,迦叶再传於阿难」,阿难是二祖,迦叶传禪宗,阿难传教下。宗门是讲以心印心,没有文字,也没有言语,这个法门只有上上根人有分,上中下都没分。达摩到中国来,也就传一个,慧可,慧可传僧璨,都是一个传一个。传到惠能,惠能传了四十三个人,以后不传衣钵了,只传法,不传衣钵。惠能的确是很特殊,惠能大师之前没有这麼盛,惠能大师以后,世世代代都没有办法超过他,只能传二、三个人而已,甚至於一生一个传人都没有,这种情形都很常见。他列在这个地方,代表什麼?表禪净不二。这个经是讲净土的,有大迦叶在座,他表禪宗的,禪净不二。第五位尊者阿难:


【尊者阿难等。而為上首。】


『等』,后面还有很多,都不说了,都省略掉。『阿难』是啟教的宗师,传佛的宗是迦叶,传佛的教是阿难。教就是言语教学,四十九年的教学,阿难承传了。唐宋这两种译本都作「阿难陀」,「略称阿难」。「阿难」翻成中国的意思,叫庆喜、欢喜,有无染的意思。他是「白饭王之子,佛之堂弟」。释迦牟尼佛的父亲是净饭王,他四个兄弟,每一个兄弟都生两个儿子,所以他们堂兄弟有八个人。「生於佛成道日」,那我们就知道,这是最小的,释迦牟尼佛是老大,堂兄弟八个人,释迦是老大,世尊三十岁成道,那就是阿难比世尊小三十岁。「净饭王既闻太子成佛,又闻宫中诞子,更增欢喜。乃曰,今日大吉,是欢喜日。语来使言,是儿当字為阿难。」这个阿难的名字是净饭王给他起的。这一天正好释迦示现成佛,消息传来,非常欢喜,又碰到白饭王生个儿子,就用欢喜这个名字。「又尊者端正清净」,阿难的相貌非常好,佛有三十二相,阿难有三十相,「如好明镜,见其相者,闻其声者,睹其威仪者,莫不欢喜,故以為名」。确实这个小孩从小到大,见他的人没有不欢喜的,当然这都是有来歷的,大权示现。


「又尊者随佛入天宫龙宫,心无乐著,故名无染。」阿难二十五岁出家,释迦牟尼佛五十五岁,又十年做佛的侍者。佛寿五十五岁的时候,阿难二十五岁,阿难二十五岁出家,又十年做佛的侍者,阿难三十五岁。佛到天宫為母亲说法,讲《地藏经》,到龙宫接受大龙菩萨的礼请,佛都带著阿难去了,阿难对於龙宫、天宫没有丝毫贪恋,所以称他无染。「佛寿五十五岁时,阿难出家,侍佛二十五年,佛所宣说,悉能忆持,不忘一字。」阿难的记忆力非常好,一遍听了之后是永远不会忘记,所以以后结集经藏,大家推选他来复讲。复讲,我们知道,不一定是把释迦牟尼佛的话完全重复讲一遍,那个时间太长了,结集经藏的时间没有那麼长。那我们就晓得,阿难复讲的是世尊所说的提纲,重要的这些纲领,琐碎的话就不提了。但是句句字字是佛说的,阿难没有增减一个字,可以省略,不能增加,忠於结集经藏。《涅槃经》说,「阿难多闻士」,就是他是多闻第一,十大弟子多闻第一。「又迦叶讚曰: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故曰:多闻第一」。


「等者,魏译」,这是《无量寿经》,在中国、日本、韩国,所有学《无量寿经》的人都用康僧鎧的本子。康僧鎧是三国时代魏国人,曹魏,所以称為魏译。魏译这个上首,一共是三十一个人,现在只用了五个。「今会本仅列举其中上首五人之名,故曰阿难等,以概其餘。」这五个人在这部经上做為表法非常明显,而且表法的义趣具足,所以其他的可以省略了。


底下是,『而為上首』。上首,「今称首座為上首」。丛林裡面有一个职位,叫首座和尚。丛林是中国人创办的,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当年教学是私塾的方式,没有组织,跟孔子教学一样。但是丛林是正规学校方式来教学,所以这是佛教裡面的一次大的革命性的行為,把私塾教学的方式变成学校,那就是佛教大学。丛林的主席,和尚就是校长,方丈、住持是校长;首座和尚是教务长,管教学的;维那是管秩序的,现在称為训导长,那就是维那;管总务的,佛门称之為监院、当家师,现在学校裡的总务长。这个职责完全相同,只是称呼不一样。所以中国在唐朝时候,这是百丈、马祖,「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马祖跟百丈是师兄弟,是第八代,就是惠能的徒孙,他们两个人兴起的。兴起有原因,看到佛门教学,修行人鬆懈,学的人有,真正用功修行的人不多,所以要把它制度化。制度化的目的,是希望大家依眾靠眾,就是集体在一起修行,互相监督,你就不能偷懒了。这个意思很好,这是中国佛教的形式,丛林。过去方老师给我讲过好几次,说佛教要复兴,必须要恢复丛林制度,不恢复丛林制度,佛教没有复兴的希望。这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回归教育。百丈清规,诸位细细看看,那是个非常完整大学的构想,在那个时候真正做到了,很好的制度。这些资料都在《大藏经》裡头,保存很完整,今天要办佛教大学,一定要以这个為底本,章程、制度要依这个為本,再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的需要,再加以修订,就可以了。这有根,有根有本。自己要想建立一个就有问题,是个大学,人家也承认你,裡面培养不出真正修行开悟的人,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各经中上首人数不同」,每部经译经人列上首人数不一样。「例如《称讚净土佛摄受经》」,这是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跟鳩摩罗什是同一个梵文原本,翻译不一样。「於大苾芻一千二百五十人,列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阿泥律陀等四人為上首」,玄奘大师翻的。「今经则憍陈如等五人為上首,是乃一切大圣神通已达之大尊者中之上首。」上首裡头最尊贵的,最為人尊敬称讚的,叫大上首。


「按一切大圣神通已达之句」,这个句子,「本為菩萨叹德」,这个句子不但在这个经上有,其他大乘经上也有。「《密跡金刚力士经》云:与大比丘眾四万二千俱,菩萨八万四千,一切大圣,神通已达。」这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密跡金刚力士经》上有。「今此经中以讚叹菩萨功德之语,以讚声闻。正表此等常随圣眾,本法身大士,隐本垂跡,或他方圣眾,助佛宏化,為影响眾。」这裡头含的意思很深,因為一切大圣神通已达,通常在一切经裡是讚叹菩萨的,而且菩萨裡头有德行,為一切菩萨所尊重的,才称為大圣,经上讲菩萨摩訶萨。用这个标準说,这个大圣是地上菩萨,初地以上的。三贤只称菩萨、称圣人,不称大圣;初地以上到等觉,这十一地,称之為大圣,大乘教裡头通称的。


这个地方是比丘眾,用大圣来讚叹他们,他们这些证阿罗汉的人,阿难尊者是初果,也在大圣之列,这不可思议。所以说这些常随圣眾,那就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本法身大士」,认真说他们这些人,个个都是法身菩萨,不是普通人。「隐本垂跡」,他把他的本来面目藏起来,示现為阿罗汉,示现為比丘,来什麼?来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眾生。不是真的阿罗汉,也不是真的比丘,他们全是大菩萨。「或者他方圣眾」,别的世界裡面佛、菩萨,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这裡示现成佛,他们来帮助,示现為声闻,示现為弟子,帮助佛教化眾生,「助佛弘化」,来做影响眾。佛讲经教学,他们来做榜样,你看,佛所说的他们都做到了。


「一切大圣,指其本地,本是究竟菩提之人」。究竟菩提,这等觉以上,等觉、妙觉这是究竟菩提。「神通已达者,示权跡,游戏神通来此土故。」是世尊唱这台戏,他唱主角,这些人来唱配角。台上是有分别,有高下分别,在幕后,可能配角是主角的老师,老师来唱配角。这就叫做「一佛出世,千佛拥护」,对於这些人决定不能小看,他们真的是大权示现,神通已达。「故知所列之声闻眾,皆是大权示现,助我世尊开显净土法门也。」让我们了解他们真实面目,让我们了解佛法裡头平等。佛法教化眾生一个目的,无论什麼身分,哪一个人来当主都好,人人可以做主,人人可以做伴,主伴圆融。决定没有争执的,没有说抢著的,没有,佛法裡头没有这个,那是世间人才有,佛法裡头怎麼可能有!


阿弥陀佛建立极乐世界,一切诸佛都可以建立极乐世界,為什麼不建立?有一个就行了,何必还要再找麻烦?我这边学不成的学生,统统送到极乐世界去,弥陀所教的就是我教的。所以一切佛都用的是平等心,没有高下。称弥陀「光中极尊,佛中之王」,那是接引十方一切眾生的话,把阿弥陀佛提得特别高,让大家对阿弥陀佛生起恭敬心,认真跟他学习,用意在此地。佛跟佛平等平等,无二无别,统统都是為眾生想,根本就没有替自己想的,这种理跟事我们一定要清楚。我们在一起还争名逐利,这个与佛法一百八十度的相违背。哪来的名利?万法皆空,名利在什麼地方?这一定要知道,你才真正能达到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是我们的真心,清净平等觉是佛菩萨的心,法身菩萨。有丝毫不清净,实报土去不了,清净平等觉是实报土的菩萨。你还有污染,你还有不平,你还有迷惑,怀疑就是迷惑,有丝毫的迷惑,见不了性。见不了性,最高在四圣法界,也就是说你出不了十法界,你能够出离六道轮迴,出不了十法界。所以声闻、缘觉、权教菩萨,叫三乘,出不了十法界。必须把无明断掉,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你才离开十法界,生到实报庄严土,这个一点都不假。我们把它搞清楚、搞明白,决定不受其害,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证得究竟圆满,往生就是究竟圆满。虽然讲带业往生,总是希望自己带的业愈少愈好,為什麼?往生愈有把握,品位提升了。


极乐世界实在讲,老师是最大的恩人,大恩大德,到哪裡去找这个大恩德的人?他以无量劫修行的功德,五劫参访诸佛剎土成就的四十八愿,来加持你,让你生到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如果要感恩,能不听话吗?这经教上所讲的,我不认真修学吗?不认真修学,不知道弥陀恩德;不认真修学,就对不起阿弥陀佛。那个临终懺悔往生的,是一生没有机会闻到这个法门,没有机会读到这个经典,那另当别论。临终能够懺悔发愿往生,经上讲了,不是凡人,他们那些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在临终这个时候,突然有人劝他念佛求生净土,无量诸佛加持他,让他一下省悟过来,他就接受,他就发心,他就肯念,这才能讲得通。我们在生前能够遇到、能够听到,大幸,太幸运了,这哪裡是凡人?所以这个地方讲,「故知所列之声闻眾,皆是大权示现」,助佛教化的。


后面做了个总结,「综上五圣」,前面这五位尊者,「了本际,谓了知其久远之本际,故首列之」。本际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不生不灭,所以用久远的本际。他列在首,同时代表世尊示现教学,最初跟五比丘讲四諦法,他听了证阿罗汉果,是第一个证果的弟子,代表第一弟子。「身子」,舍利弗,舍利弗「智慧第一,表弥陀之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之深广无涯」。这裡说了五种智慧,这五种智慧到后面经文会细讲。第一个佛智,就是一切种智,谓之佛智。这五种智都是我们自性裡头本来具足的,人人都有,个个不无。现在為什麼不现?并没有丢掉,是迷了,迷失了,迷了自性,原因在此地。怎麼迷的?起心动念就迷了;分别,迷得更深;执著,那就迷得极深,太深了。这三大类的烦恼把我们的性德障碍住了。


所以早年我向章嘉大师请教,有没有什麼好方法能叫我们很快契入佛境界?我提出这个问题,大师看著我,我也看著他,等他开示。我们对看了半个多小时,他一句话不说。十几年之后我才恍然大悟,為什麼看著我?我年轻,心浮气躁,问得好,讲没用,你听了耳边风,一定要等你把心浮气躁这个心态放下,有几分诚敬心出来,才给你讲。印祖说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对老师没有诚敬心,老师给你讲再多,不得利益。我们才知道这麼重要!你得多少,不是老师教多少,是你能领悟多少。老师点一点,你全悟了,那是什麼人?六祖惠能。什麼道理?真诚到极处。我们真诚到极处,也行,就是没办法达到那种真诚。所以老师等我们有几分诚敬心,你才得几分利益,才给你说,不是一问,马上就答覆你。等了半个多小时,说一个字,有。我们的精神提起来,有,赶快竖起耳朵来听,这又不行了。你看,受不了,说个有字,你就又定不住,又等了六、七分鐘。我跟章嘉大师三年,接受这样的教学方法,每一次一、二个小时,说话没有几句,都在定中。那个氛围真好,这叫磁场太好了,在那个磁场真的是高等的享受。方老师说学佛是最高的享受,在那个磁场裡才真叫最高的享受。教给我「看破放下」。你看,就这麼简单。


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定功。放下执著,一切法不执著,你就成阿罗汉,你就得正觉,正觉是阿罗汉;你能放下分别,你就证菩萨果位,正等正觉;你能放下无明,不起心不动念,你就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经上常说。我们為什麼不肯放下?放下就是!佛法不难。惠能大师能在一句话上放下,他就成佛了。他是妄想分别执著同时放下,这叫顿捨、顿修、顿悟、顿证,没有时差在裡头,没有,这叫上上根人。上根人都做不到。上根人一般说,大概总得三年五载,他放下了,这都不错的。十年、二十年放下的,三十年、四十年放下的,都有,这《五灯会元》裡头有,《景德传灯录》裡头也有。所以禪了不起,在中国这一千多年,从达摩祖师来这一千多年,大彻大悟的人,从《五灯会元》、《传灯录》裡面的记载,大概有三千人,都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时代没有了。黄念老告诉我,他跟虚云老和尚学禪,告诉我,在上一代还有得禪定的,没有开悟的。虚云老和尚得禪定,没有到初禪,他要到初禪,他就生色界天去了,虚云老和尚是生兜率天,还好,内院,算是有成就,弥勒菩萨道场,这叫修弥勒净土。这个时代,没听说了。所以念老告诉我,他学密,他是金刚上师,密裡头不能成就了,禪裡头不能成就了,唯一能成就的就是念佛往生净土,没有第二个方法。所以他自己為我们示现,这一部《大经解》完成之后,他的任务了了,自己念佛求生净土,一天十四万声佛号,念了半年,他走了,為我们做示现,為我们做证明。


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惭愧忏悔:过去所有的身语意恶,愿以此文的功德,回向末学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六亲眷属,愿他们离苦得乐,解脱痛苦,念佛向善,早证菩提。世界天灾地病熄灭,各国疫情早日解除,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病患消除,吉祥如意。也回向给尽虚空遍法界的所有的众生,愿他们业障消除,破迷开悟,解脱痛苦,学佛向善,往生极乐世界。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验证码:

广而告之

佛经最新图片文章

佛经最新文章

佛经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