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佛学因果故事

隋朝富家子------李士谦居士弃官修佛乐善好施,救人无数

2021-11-13 08:47:01 作者:桃源居士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行善积德的案例

 

2021111359776.jpg


李士谦居士乐善好施的真实事例


     隋朝时代,有一位李士谦居士。聪敏好学,饱读诗书,通晓经史,当时是北魏到隋朝时的处士,是右仆射李郁的儿子。这位天性纯良,虽然自幼丧父,但是其对母亲相当的孝顺。此人也是虔诚的佛弟子。


     当他母亲去世之后,他为母守孝三年,感悟到人生到老名利乃是身外物,生不来死亦带不走。他则捐出自己的房子,做为寺院修行之用。并且他辞去官位,立志不再出仕途。士谦很守戒,众生没有饮过一滴酒。也不吃众生肉。行为端正,口业也很清净。从来不说杀害的言论。


     其实士谦之前继承家中巨大的祖产,家中富裕。但是他认为一个人的福分是有限度的,应该朴素生活。人多世修积的福报,不应该一生全部浪费用完。所以他穿衣比普通人家还要节俭,常常穿着布衣,没有什么华服绸缎。旧衣他也穿得很安乐。这个人心相当的善良。虽他是富家之人,但是看到周围的乡亲,还有家中极贫寒的人,相当的触动。每一日想办法捐粮捐布给穷人救济受难受灾,或者平日难以度日的人。当时的百姓,也有很多是相当贫寒的。社会不发达,有时遇见亲人离世丧葬都很困难的,士谦知道,飞奔马上去帮助出钱出资,买好棺木,令人能够体面办理身后事。同一个乡里,有兄弟争地,吵得不可开交。父母都担心不已。士谦为了调和兄弟矛盾。他只有等到人家分好地后,偷偷出资去帮助吃苦的那一方。结果因为如此慈悲,善良,竟感动到兄弟两个惭愧不已。因为士谦之德改变,不仅兄弟修了和睦,且再不相斗,并学士谦常常积善。尽力帮助乡里需要帮助的人。


     灾荒之年,有一次,他去自己的稻田,忽然看到有人在他家稻田偷谷子,士谦看后,没有声张,转身不动声色走开了。也没有报官,乡邻问他,为何不抓个现场让对方再也不敢这样做。士谦叹气说,树要树皮,人人要面子。谁愿意做贼啊,这年头天灾人祸,他也是被迫得没办法才这样做。应该宽恕他。后来贼人知道李先生这样仁慈,感动得泪流满面。从此洗心革面,再不偷盗。不再做贼,学做善人。


    过了几年,整个乡里,前后村,都遭受饥荒,粮食收成不好,靠地吃饭的百姓,家里揭不开锅。有些生了小孩的家里,粮食都没有,大人小孩子都没吃的。一时愁云困扰,士谦在乡里走一圈,他回去吧自家数千石的粮食全部借出去帮助家里断炊的穷人。但是到第二年,收成情况还是很不好。上年借谷子的人家,基本也是还不上,乡邻到他家里去表示很对不住。士谦病不在意,不要求他们还谷子。还招待他们到自己家里吃饭。乡人找他借谷子的欠条。他担心乡邻心里负担重,全拿出来烧成灰烬,他说:我家里的存着的粮食,本来就是为了有机会帮助乡里而囤积的。或是自家囤到有需要的年份用一下。谁用都是一样的。也并不是想囤积获利。现在一把火已经把债务了结,你们以后莫要放在心上。


      士谦想办法帮助乡里,自己也是越布施越坚持。过了几年,乡下又发生大面积的饥荒。当时是民不聊生。老百姓粥都没得吃,别说能吃一碗干饭。士谦看到此种情形,想想虽是自己家中祖产多能安然度日,但是人民如此之苦。不如想办法尽力救济。自己过一点简单的日子也是可以的。所以想好他就去做。他让家里的人准备做大规模的粥食。清晨一醒来,马上熬粥出去布施。不论是此村的,还是远地而来的,凡是没有食物可吃的,都可以来领,结果多日施食施粥,救护了一万多人。而这背后是士谦输出自己的家产,大部分拿来救人度过难关。第二年的时候,因为灾民不种粮食也不行,他想到不如捐谷种出来,让大家有得种,不然谷种都买不起,乡邻又要难熬了。他就粮食和种子一起送,送给周围需要的乡人。人家看到士谦这样做善事,很感动的说,您积了很多阴德。士谦对此并不放在心上,他说,这就不算什么阴德了,阴德是只有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您都知道了,这个就谈不上什么阴德了。


    士谦一心善施利民,其子孙后来果然天地补忠厚。当时同时期的富家,若是积善少的,很多经过十来年,都已经败落,凋零。而他的子孙,确实各个爱读书,有善心,他积善的善报,也很明显,不仅子女荣达,而且到了孙辈依然有贵人。其实命理上讲的一句:人积阴德,百年必报。阴德深厚,数代荣昌。的确是如此。


   人有前世今生,也有来世。得人身需要有最低标准,坚持五善。此生非常吝啬,贪财,不肯布施,也很少会有善缘。一般吝啬召感的是贫穷的果报,或者是恶鬼到。畜生道的果报。布施的相反就是贪财;我们就以一个反面的----一个负面的,来解说前面所说的五果当中的报果和余果。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6,佛有说到:【或有菩萨,以贪多财而为恐怖,自己财宝恒求积聚而不受用,何况能施贫乏众生;于己财宝深生贪著,于佗财宝欲令损减。如果一个人非常的贪心,见到众生有难,他也十分吝啬,不肯帮助,这样吝啬的人往后为自己感召的是地狱,恶鬼,畜生道的报应。


      【以是因缘,命终之后,堕大地狱受无量苦。如是苦报,名为第一正感之果。从地狱出受畜生身,身常劳苦,水草不足,经多时中酬损他财。如是众苦,名为第二正感之果。受是罪已,生饿鬼中,困饥渴苦,无量千劫不闻浆水饮食之名,其咽如针其腹如山,纵得饮食随变为火。如是苦身,名为第三正感之果。毕是罪已来生人间,贫穷下贱为他所使,于诸财宝所求难得,于一切时而不自在。如是余报,名相似果。】(《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六)经文就是说:那样心性的众生,会因为他这样子的恶心行跟恶口行乃至恶身行不断地亏损、伤害众生,因为这样子的业--身口意行的业报----的原因,虽然他当世不会马上受报,可是隔了一世或是乃至后后世,因缘果报成熟了,以是因缘,命终之后他会堕某一大地狱当中。虽然不是无间地狱那样的苦,可是仍然要先在地狱当中来酬偿过去世所造作的恶业,要在地狱当中受无量的不同种类的苦。像这样苦报最重的先报,称为“第一正感之果”,是第一个我们所谓的正报,相对余报而言,这是正报。“感”就是一个自然的由于如来藏的运作而感应出生的一个果报。然后从地狱出来之后还要受畜生身,受畜生身的时候,又还要常常被主人所劳役而蒙受痛苦,连自己身为畜生所要饮用的这些水草,也都经常不够,处于饥乏。这就是相对于他前世当中所造作的:于贫乏众生不能够如实地慷慨布施,培植福德资粮,乃至再加以诟骂,再来“经多时中酬损他财”,这就是我们刚刚说的,要来酬还损坏他人财物这样子的一个过失。如是众果就称作“第二个正感之果报”。所以富贵不肯布施,或者遇有需要的众生有苦难时,不布施不仅不能结善缘,也会有三恶道的果报。


      而肯做布施的人,经常自己有一个馒头,也分半个给人家的。这样的人生生世世都容易得到财富和富贵。因为他有舍得利益他人的心。所以布施无论多少,只要真诚发心,都是很好的。也能让自己避免入三恶道的果报。还能累积福报。


愿以此功德回向给尽虚空遍法界的所有的众生,也回向末学宿命的冤亲债主,六亲眷属,愿他们全部离苦得乐,往生极乐国,南无阿弥陀佛。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南无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验证码:

广而告之

因果故事最新图片文章

因果故事最新文章

因果故事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