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的故事(01)------积福消灾的道理
2023-05-27 22:36:59 作者:佛陀教育网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太上曰: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解释】太上老君说: “祸福没有一定的门径,都是人们自己所感召来的。”
【分析】太上,此指周朝圣人老子,又称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阳,谥(shì)号“聃(dān)”。太上是对至尊的称呼,这种以称赞上天来树立教化的功能,乃是揭示人们,要以谨慎的态度来面对。《感应篇》是太上教化世人改恶行善的书。感,是感召;应,是报应。这是在告诉人们,造作善恶之因,必得祸福的果,是取“有感必应,随感随应”之意,来彰显天道善于回应的道理。“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四句话是全篇的总纲领,是太上老君垂训的大要。讲到圣贤的存心,不是为了祈福避祸才断恶修善。说到造化的道理,凡是积善必定福荫子孙,积恶必定祸延子孙,这本来就不会有所差错。自召就是自己招来,自作自受。天地并没有私心,吉凶祸福是自己所招引的。然而人的念头未动时,心地是清净的,如同虚空一般,哪有善恶之别!只因念头刚动,心所向的若是好事就是善,所向的若是坏事就是恶。最初只不过是起了一个念头、做了一件事情而已,后来日积月累,就有善人和恶人的区别。而招祸或得福都是取决于起心动念之时,所以太上一开始便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就是在警惕世人在起心动念时,要加紧提醒自己保持警觉,若有丝毫差错,果报就会天差地别。
【故事】宋朝的赵康靖,备置瓶子和豆粒两种东西,每当起了一个善念,就投一粒白豆入瓶内;若是起了一个恶念,就投一粒黑豆入瓶内。刚开始投入瓶内的黑豆非常多,后来渐渐减少,最后连善恶两种念头都没有了,瓶与豆也就弃而不用。这是因为心地已经清净而光洁明澈。
【嘉言】“行善就像春天时田园里的草一样,虽然没有清楚看到它在生长,但它却每天增加;作恶有如磨刀用的石块,虽然不能明显发觉它在减损,但实际上每日都慢慢短少。”祸福都是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增减,没有智慧的人是不容易觉察的。六祖惠能大师说:“一切的福田,都离不开人们的心地。”佛经上也讲:“吉凶祸福,皆由心造。”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解释】善与恶的报应,就像是影子紧跟着形体一样,永远都不会分离。
【分析】善恶是就人心来说的,报应是就天理而言。形体端正,影子就会端正;形体歪斜,影子也会歪斜,总是不会有丝毫的偏差。种善因得乐果、造恶因得苦果,这些道理圣人说得很详细,无奈愚痴的人不相信,往往背善向恶。因为他看到现在的人,有些善人的命运坎坷,而有些为恶的人却能享有高寿。看到现世所受的种种果报都不一样,于是就会说“善恶不见得会有报应,因果之理不足以采信”。要知道世间没有活到几百岁的人,上天也有未能立即了结的案子;世上纯善或纯恶的人少,时而为善、时而为恶的最为普遍。念头会转变,报应也会随之斟酌。有的报在自己身上,有的报在子孙;有的报在现世,有的报在来世。报应的大小快慢,虽然经常会有变化迁移,但丝毫都不会产生错误。俗语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所以,不要只是谈论目前,应该观察究竟,善恶果报哪里不是如影随形呢?
【故事】清朝时崇明岛有一位黄永爵(jué),曾有相士断定他一生无子,而且寿命只有六十岁。后来有一条南洋的船,在海上遇到风难正要翻覆时,黄永爵急忙拿出十两银子,买渔船前往搭救,总共救活十三条人命。后来他又遇到那位相士,相士惊讶地说:“你现在满脸阴骘(zhì)纹,一定是累积了很大的功德,不但会有儿子,而且儿子还会考上状元,你自己也能获享高寿。”后来果然生了一个儿子,名叫振凤,考中康熙己未年的状元;自己则活到九十几岁,得到了善终。天道之可靠就是如此,人们为何不肯去恶从善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
【解释】所以天地有主管人间过恶的神明,依照人们所犯的轻重,来削减他们的寿命。
【分析】天有三官五帝、百神诸司;地有五岳山神、四水之神及城隍爷、土地神;又有举意司,专门主管人们起心动念的善恶,这些都是司过之神。天心是仁慈博爱的,希望世人在独知之处能够生起行善去恶之念,因此才会有司过之神在暗中检察人们的过失,衡量轻重以作为减除寿命的依据。所以说:“人间的私语,上天听起来像响雷;暗室中所做的亏心事,在神明眼中就像闪电一样明亮。”《诗经》提到:上帝一直都对着你,天天在鉴察着。有如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诸神就在面前仔细倾听着。明白这个道理,那么在我们心中独知处,自然有鬼神监视,比公开宣布众多罪状时更严格,这就是须达到天人合一的道理。《华严经》说:人出生后就有两位天人跟随,一位叫同生,一位叫同名。这两位天人经常见到人,人却看不到天人。这两位就是主管善恶的二部童子,人们每天廿四小时之中,凡是起心动念、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要常想到他们跟随在身边,不可以让恶念持续不断。若是偶然生起了恶念,也要立刻警觉,予以灭除。所以克己必须先从较难克制之处开始,一直穷究到念头的生灭处;如果能够这样子去用功,那么我们的业障瞬间就能清净湛然,如同虚空一般。能够这样,那么吉凶祸福、寿命长短的与夺之权,就可以操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天地鬼神都奈何不了你,更何况是司过之神的夺算呢!
【故事】宋朝光孝安禅师,在禅定中看见两位僧人在谈话,起初有天神在旁护持,倾听很久以后就散去了;不久,竟有恶鬼唾骂他们,而且扫除他们的足迹。这是因为两位僧人最初是在谈论佛法,接着却谈论俗事,最后竟论起财利供养。谈论世间俗事,尚且被鬼神讨厌、责怪,更何况今人的身、口、意三业,有还不止如此的呢!他们受到鬼神的责备,又会是怎样呢?想起来真是令人畏惧!
【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
【解释】寿算被减除之后,就会变得贫穷家破,经常遭遇忧愁灾难。
【分析】从此句到“算尽则死”,都是实际说明减除寿算之事。因为不善之人那种欺骗掩饰的行为被神明察见,以至于减除寿算,所以贫穷家破、忧愁灾难相继到来。福善祸淫是天地造化的定理,人们若想趋吉避凶,必定要改过迁善;其中最重要的,应当先调治本心,检点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不可以让它放逸,堕入邪恶的业网。应当互相劝诫,心口相互诲勉。从一日、一时,到一刻、一念,乃至一剎那,都要保持简默,自我克制心念、谨慎言语、调治身行。久久不令间断,自然不因外境而影响心境,心地自然清净,没有任何欲念,这样全体都是善的,怎会到减除寿算而贫困家破的地步呢?
【故事】奉符县令钱若愚,为人奸险固执,年轻时就补了官职,但所到任之处大都不能完成任期;晚年生活更为窘(jiǒng)困,儿女相继死亡,衣食因而不继,于是向神明祈求。后来梦到神明告诉他说:“你因为做了太多恶业,寿命已经被夺尽了,你还要以贫穷家破为苦,而来求我吗?”
【人皆恶之。】
【解释】人人都厌恶他。
【分析】道教《玉枢经》说:“人若不修善业,上天必定斩他的神、摄他的魄,使他颠倒错乱,被人厌恶、嫌弃、迫害。”现在怨恨别人欺负我的人,哪知这是上天已经夺除他的审察能力,使他在世上处处都不如意。如今有幸明了事实,就应洗心革面,改恶向善。天心是仁慈宽厚的,不会诛灭已经悔过的人。从前的过失是可以弥补的,往后的善行是可以谋求的。不论是生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只要能改过迁善,成功则是一样的,千万不可以自暴自弃。造作恶事的人为何会令大家讨厌呢?这是因为公道自在人心,也是因为人性本善,良知是人人本具的。盼望大家都能够推此一念,努力行善,就像是怕落于人后似的;见到不善,就像以手探入热汤一样可怕,如此就可以自我勉励,修到纯善无恶的境界。如果只是一味地讨厌别人的过恶,却不去除自己的过恶,这样怎能不遭受他人的厌恶呢?
【故事】宋朝的秦桧,平生欺君误国、残害忠良,百世以来,世人莫不厌恶他的奸诈;而岳飞则是精忠报国之人,后世无不景仰他的风范。杭州西湖边的岳王祠前,有铁铸的秦桧和其妻王氏的像,跪在桌前,旁边还挂着木制的手掌。远近前来参拜的人,都钦佩地跪拜岳王,却会拿起木掌批打秦桧夫妇的铁像。
【刑祸随之。】
【解释】刑罚和灾祸都随之而来。
【分析】《华严经》说:“南阎浮提众生,处在五浊恶世之中,不肯修十善,专造恶业,杀生、偷盗、邪淫、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贪、嗔、邪见。不孝父母、不敬三宝,更是互相忿恨争斗、毁谤污辱、任情起见、非法谋求。由这些因缘感召刀兵、饥馑、疾病、死丧、人祸、天灾,受种种恶报。”从此来说,一切恶报都是自己所招,并非他人所作。如果有人实际修习诸善却得到了恶报,绝对没有这种道理。
【故事】汉朝的梁统,乞请朝廷加重刑罚,朝廷不允许。后来梦到神明对他说:“虽然朝廷没有听从你的意见,但是阴府已经记录了你的罪过。你现在想以刑罚来残害世人,子孙怎能免除刑罚之灾呢?获罪于天,祈祷也是无济于事。”后来梁统的儿子都死于非命,到了梁冀,罪恶积得更深,因而导致灭族的惨境。
感恩诸佛菩萨,龙天护法慈悲加持,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