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的故事(06)-------积福消灾的道理
2023-05-28 22:10:17 作者:佛陀教育网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
【解释】人人都尊敬他,上天也会保佑他,福报官禄会跟随他,众邪都远离他,善神也会保卫他。
【分析一】“人皆敬之”,善心是每个人本来就具足的,只要稍一触动,便会有所感应。纵然是愚夫愚妇,如果听到一件善事,大家必定都会称扬;任凭你是如何地穷凶极恶,见到善人也不敢去侵犯。这是因为良心一受到启发,自然就不能停止。大家都尊敬这个人,一定是这个善人的道德真有可敬之处,没有一个人不是这样。
【故事】宋朝的司马光,当他到皇宫去赴任时,在路上看到他的人,都表示欢欣庆幸。随便走到哪里,老百姓都聚集在道路上说:“请您不要再回去洛阳,就留下来辅助皇上,使百姓都能过好日子。”刘大谏在朝廷为官时,天下百姓无不歌颂他的忠心。富文忠公(富弼)骑驴经过天津桥时,市民都过来看他,整个城市为之一空。邵康节先生出外游玩时,读书人和老百姓看到他,没有一个人不是急急忙忙地跑向前欢迎他,在匆忙之中,甚至连鞋子都穿反了。
【分析二】“天道佑之”,天道是无偏无私的,但常会与善人相随,不必说而能够巧妙响应,不必召请而会自然到来。只要能够以诚心去感应,不管在哪里,都会得到上天保佑。然而只要自己能够尽到人事,诚心不间断,终究能够感动上天。
【故事】宋朝的刘安世,上奏直言分辨朝廷大臣的邪正,又谈论到章惇(dūn)是个小人,不能任用。等到章惇把持政事时,刘公即被放逐到很远的地方,翻山过海,迁移流离,没有定所。很多人都说刘公一定会死,但他竟然无事,年纪到了八十岁不曾生过一天病。当刘公被贬之时,有一个人为了迎合章惇,就请求去杀害刘公,等到他到达刘公所住的地方,正准备动手时,忽然像被东西击中而吐血暴毙。
【分析三】“福禄随之”,躬行圣贤之道的君子,言语善、行为善,平和之气感应所致,自然有吉祥瑞应。《诗经》说:“乐只君子,福禄申之。”就是佳祥会随着善心而来的理论。
【故事】明朝安徽凤阳的郑照,每天都致力于行善利人,有一天晚上梦见到了天府,看到天神为他设了一个位子,说:“你本来是贫寒的命,因为行善,所以命令福禄二神跟随着你,以后你会坐到这个位子。”郑照觉悟,善念更加坚定,声名更加响亮,所到之处财富不缺,福禄紧随。子孙富贵繁衍,荣膺(yīng)官禄,终生如此。后来果然尸解成仙,证得净欲真人的果位。
【分析四】“众邪远之”,邪正是不能同时存在的,正直所在之处,邪恶自然不能容身。譬如太阳一出来,冰雪自然融化。李吉甫说:“神明喜欢正直,若能守住正直,神明就会保佑;妖魔无法胜过美德,如果失去美德,妖魔就会兴盛,这是自然的道理。”能够充塞天地之间的东西就是正气,正气如果不缺乏,就能畅行世间,妖怪自然不敢来扰乱。所以有德行的君子,特别注重养气之学。养气主要在于治心,如果能力行清净光明,存心真诚,安然心定,妖怪就无所遁形;如果人心暧昧,那就不必问妖怪从何而来,自己的心已经是妖怪聚集之处了,怎么能够使妖怪一见就降伏呢?
【故事】明朝的景清,要去参加会试,当他途经淳(chún)化县时,所借宿人家的主人,女儿被妖怪缠身。景清借宿在他家时,当晚妖怪竟然没有来;但当景清离开之后,妖怪却又来了。主人女儿问妖怪为何没有来,妖怪说:“是为了回避景秀才。”女儿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立刻追回景清;景清就写了“景清在此”四个字,叫他贴在门上,妖患从此就没有了。景清为人忠实刚烈,到今天还为人所景仰。
【分析五】“神灵卫之”,神与人都是同一个道理,一般人所尊敬的人,神明也会保护他,这就是所谓的:“道德修养很高的人,鬼神都会钦服。”
【故事】宋朝的韩琦(qí),有一次从成德调任中山,当经过沙河时,在前引路的人忽然回报,前面的河水将暴涨。韩琦急忙命令准备船只渡河。果然河水波涛汹涌,波浪像山一样高,船只快要淹没,随行的人都大为惊恐。这时忽然有一条神龙,在河的上流截挡大水,河水立刻平定下来,直到韩琦一行人安全渡河离去,河水仍然涨得和先前一样。
【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解释】所作的事必定会成功,神仙的境界可以有达成的希望。
【分析】世间没有做不成功的事,惟有以真实心来行善,那么人事既然契(qì)合天心,天意哪会违反善人的愿望!自然会暗中帮助,善事没有行不通的,也没有做不成的。太上是道家的始祖,所以专门以求证仙道来说明。孟子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中国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师说:“只要能够善用这个心,当下就可以证悟成佛。”三教的圣人,为何所说的道理好像都符合这个要件呢?神仙可以希冀,佛道也可以修成,尧舜也是可以做到,何况是世间功名、富贵、长寿、男女,又有什么求不到的呢?这就要看求的人怎样做罢了。
【故事】宋朝的李端愿请问达观禅师:“天堂和地狱,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呢?”禅师回答说:“诸佛在‘无’中说‘有’的道理,就像眼中生了翳(yì)病的人,在空中看到虚妄的花一样;太尉在‘有’之中寻求‘无’的东西,就像在水中捞月一样。可笑的是,这就像眼前见到牢狱,却不知要逃避;听到心外天堂,就想要求生到那里。实在不知道欣喜与恐怖,都是从我们的心地生起的,造成了善境恶境的区别。太尉只要了悟自心,自然就没有疑惑了。”
【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解释】想要求证天仙的人,应当积集一千三百件善事;想要求证地仙的人,应当积集三百件善事。
【分析】这一节是总结上文,讲行善是成仙的方法。立,就是积的意思。说一千、说三百,是在确定行善的数目和期限,一经确定,必定可以达成,不会萌生退转的意思。天仙和地仙的差别,就在于所做善事的多少。《楞严经》中说仙有十种:第一地行仙,第二飞行仙,第三游行仙,第四空行仙,第五天行仙,第六通行仙,第七道行仙,第八照行仙,第九精行仙,第十绝行仙。“又说:“这些都不是依照正确的觉悟方法,而另外寻求偏路修行,心里生起妄想,只存着想要保有这个有形的身体,而在山林中人们难以到达的地方闲游。虽然可以得到千万年寿命,但是并没有脱离六道轮回。”必须进修佛法,彻悟正觉,方可永脱生死轮回。仙人吕洞宾,听到《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道理,豁然开悟,后来遇到黄龙禅师,才能替他印证。
【故事】汉朝的钟离权,想要把炼丹的方法传授给吕洞宾,他说点铁成金可以用来救济世人。吕洞宾问他:“最后还会再变回铁吗?”钟离说:“五百年后仍然会变回原来的铁质。”吕洞宾说:“这样就会害了五百年后的人,我不愿意这么做。”钟离说:“修仙要积满三千件功德,就凭你这一句话,三千件功德已经圆满了。”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
【解释】如果有人违反道义而动了恶念,违背道理而做了恶事。
【分析】从这一节到“死亦及之”,是详细说明作恶召祸的事。这两句话是总括作恶部分的提纲,和前面的“是道则进,非道则退”相反。古人说:“人的性情就像水一样,社会上的规矩礼法就是堤防,堤防如果不坚固,必定会崩溃,水就到处奔流;人的性情如果不加以控制,那就必定会混乱而没有纪律。所以要去除情欲,息灭妄心,禁止邪恶,不可以有一点点姑息,而忘记了规矩。”
【故事】索靖虚非常地好学,并没有答应州郡的邀请,太守阴澹(dàn)曾亲自拜访他,与他谈了一整天而忘了回家。太守回去之后感叹地说:“世人所认为的富裕,并不是本性中的富贵,而是眼睛喜欢看五彩美色,耳朵沉溺(nì)于美好音声。索先生放弃众人所喜欢的,而喜欢众人所放弃的义理;虽然身居尘俗之中,但心念却安住在义理上,哪会因为外境而动摇他的心念。”索先生对于义理看得非常清楚,所以能够守住它依循(xún)它,这是出于自然的表现。
【以恶为能。】
【解释】以行恶为能事。
【分析】这句是专就人事上说的。人性本来是良善的,你却以作恶为能事,这是失去性善的本体了。“以恶为能”这四个字,是千万世以来大大小小的恶人造恶的根本,所以才列在诸恶之首。人纵然极为愚笨,也不会甘心成为恶人,但也没有人不想成为能人,只因错认这个“能”字,所以愈做就愈偏差。刚开始时说:“能干的人有用,不能干的人没有用;能干的人别人会害怕而不敢欺负,不能干的人到处受人欺负。”等到久了之后,自己也知道所做的坏事,于是堂而皇之地以恶人自居,而且不再避讳(huì)了,并且还会以美名来自我文饰。
【故事】唐朝的鱼思咺(xuān),为人非常机巧、聪明,武则天想制造一种小匣子,让人揭发阴私。工匠中没有人能够制造出来,但鱼思咺却造得很符合武后的旨意。后来有人在小匣子中投书密告,说鱼思咺曾在扬州为徐敬业造过刀轮,用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杀伤许多朝廷官兵,于是他就被判处死罪。
感恩诸佛菩萨,龙天护法慈悲加持,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