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佛学佛经

在秤杆上做手脚是造贫穷的果报【每日祖训,天地载和】

2025-04-11 12:07:08 作者:佛土教育网 慧隽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在秤杆上做手脚是造贫穷的果报

在秤杆上做手脚是造贫穷的果报

【祖训】夫公,治化之本,德教之基也。

【典出】唐·虞世南《北堂书钞·政术部·公正》

【释义】公平公正,是治理和教化的根本,也是道德和教化的基础。

【学习分享】

一、《北堂书钞》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类书,由虞世南编撰。该书在学术领域具有极高的价值。它成书于隋大业年间,虞世南任秘书郎时,为方便当时学者检寻资料所编。全书共一百六十卷,分“帝王”、“后妃”、“政术”、“刑法”等十九部,部下再分子目,所收资料极为丰富,广泛采录了先秦至隋代的经、史、子、集各种典籍。

这些资料如今很多原书已佚失,《北堂书钞》便成为后人辑佚、校勘古代文献的珍贵依据。从编排形式上看,它先摘引相关语句,然后在其下用小字注释,注明出处或相关解释。这种编纂方式清晰明了,利于检索。书中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为研究隋以前的历史、文化、风俗等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有助于还原古代社会的诸多细节。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存在一些错讹,但经后人校勘整理,其价值更得以彰显,始终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作者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是隋末唐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被誉为书法的“初唐四大家”之一(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

虞世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要文臣,以学识渊博、品行高洁著称,为“贞观之治”的核心智囊。

虞世南与魏征、褚遂良等人联合编纂一部治世宝典——《群书治要》,对唐朝的盛世起到了很大作用。

唐太宗赞誉虞世南具备“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堪称全能型文化巨匠。传说虞世南能在蝇头大小的纸上写百字,字迹清晰工整,足见其书法功力。

虞世南以清廉正直著称,晚年仍布衣蔬食,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成为唐代士人楷模。唐太宗称其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他去世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

三、《说文解字》对“公”字的解释:公,平分也。从八从厶(私)。八犹背也。韩非曰:“背厶(私)为公。”意思是“公”就是背弃私心的结果。古语有云:“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烛,四时无私为。”

《吕氏春秋》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很有意思,诠释了对“公”的解释。

《吕氏春秋》节选【原文】荆人有遗弓者,弗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求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得矣。

【译文】楚国(荆地)有个人丢了弓,却不愿意去寻找。他说:“楚国人丢了弓,楚国人捡到它,又何必去找呢?”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评论道:“把‘楚’字去掉就可以了(即‘人遗之,人得之’)。”老子听说后,进一步说道:“连‘人’字也去掉就可以了(即‘遗之,得之’)。”所以说,老子达到了最彻底的“至公”境界。

以前听过一个老人的长寿秘诀,与此类似,说丢了东西不要伤心,说明这个东西与自己无缘,谁有缘谁拿去用,谁用不是用呢?确实心态很豁达。

四、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吕氏春秋》【原文】晋平公问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乃举其雠(chóu同“仇”)解狐。又问:“国无尉,其谁可?”乃举其子午。孔子闻之曰:“祁黄羊可谓至公也。”

【译文】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缺县令,谁可胜任?”祁黄羊推荐自己的仇人解狐。晋平公又问:“国家缺尉官,谁合适?”祁黄羊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孔子听闻后说:“祁黄羊真是大公无私啊!”

五、《周生列子》【原文】天下所以平者,政平也;政所以平者,心平也;心所以平者,衡平也;衡所以平者,铢、两平也;铢、两所以平者,毫、厘平也。无所不均也,无所不平也,谓之太平。夫天之於物无所偏阿,君之散恩无所外内。

【译文】天下之所以太平,是因为政治公平;政治之所以公平,是因为执政者心态公正;心态之所以公正,是因为像秤一样平衡;秤之所以平衡,是因为对“铢”“两”(微小重量单位)的精准衡量;铢两之所以精准,是因为“毫”“厘”(更小的单位)不差。(治国)无所不均、无所不平,才能称为太平。正如上天对万物没有偏私,君主施恩也应不分亲疏内外。

佛弟子经营工商业不可以欺骗人,但是路边很多做生意的,有一些小商贩把一斤秤改为了八两秤,只考虑自己眼前利益,可惜他们不懂因果报应,占小便宜者——吃大亏,命里该有的福报就这样打了折扣,该挣一百钱只能挣八十块了,还以为自己赚得多,其实本可以赚更多的。

想起一个笑话《秤的哲学》:老王收了一堆废品,在家用弹簧秤称重—10公斤。他蹬着三轮到废品站,老板的电子秤一称—8公斤!老王急了:“你这秤有问题!”转头冲进隔壁水果店借秤复称。水果店老板娘把废品往秤上一放—12公斤!老王当场懵了……

娃哈哈矿泉水容量设计为596ml,据说是瓶子生产后本来是标600ml的,但是每次都灌不到600ml,创始人觉得不应该欺骗消费者,就按实际的容量596ml标上。虽只有4ml的差别,常人不会在意,但有道德的人不会做那些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情,娃哈哈集团领导人便是如此。

六、《太上感应篇》有句“赏罚不平”,注解为:“失轻失重。略错一分,便是不平。公道不存,人心弗服。非特无以旌功惩罪,且反足积怨招祸矣。

赏罚要做到很公平,确实是一桩相当不容易的事情。执法的人不仅要懂得法,还要明理、还要通情。所以是“情、理、法”这三桩事情,你都要看得很透彻,才能做得圆满,否则的话,很不容易做得圆满,稍稍有差错,就是不公平。

在上位的人“赏罚不平”,所以激起民怨,最后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小是一个家庭、一个小团体,今天说公司行号、商店的老板,对于你的员工奖惩,如果做到非常公平,下属员工必定对你心悦诚服,能为你效忠,为你尽力;如果赏罚不平,凭着自己的好恶,以这个标准来做奖惩,人心就不服,到最后一定是众叛亲离。

譬如为争夺遗产,遗产分配不公,闹到法庭里面,这些事情我们常常听到、常常见到。很多倒闭的公司,几乎都是由于任人唯亲、分配不公、腐败的原因造成的。

七、《左传》羊斟惭羹,一个赏罚不平引起的惨祸

羊斟,为人名,公元前607年,宋国与郑国交战。战前,华元杀羊犒赏将士以鼓舞士气,却唯独未分羊肉羹给车夫羊斟。羊斟怀恨在心,认为华元轻视自己。后两军交战时,羊斟对华元说:“畴昔之羊,子为政(分羹之事你说了算);今日之事,我为政(驾车之事我说了算)。”随后,羊斟故意将华元的战车驶入郑国军队包围圈,导致华元被俘,宋军大败。

在这个故事中,华元因疏忽分羹而失人心,说明上位者需注重公平,微小不公可能引发严重后果。而羊斟作为车夫,其因私废公的行为历来被谴责,警示人须克制私愤,以大局为重。

八、邦著教练说过,现代不公平的事情很多,纵然有主观原因,但是与个人的因果有直接关系,这是很少人知道的道理。

曾经也很困惑现代社会杀业如此严重,为何佛菩萨不稍微显示神通,或使杀生的人现受现报,或令被杀的慘痛还给杀生的人,这样谁不害怕并且改悔?可是佛菩萨好像很漠然的样子,根本没有听到什么,《道德经》也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为什么呢?

莲池大师也是想了很久,最后他明白了,这样才是公平的。今天被杀的牛羊等等,因为往昔也造了杀业,受畜生的果报。那些从事宰杀职业的人,就是前世所被杀的畜生,现世转为能杀畜生的人,因缘会遇成熟,才使自己报复的心畅快。

定业造成这样的结果,没有能挽救的,只有等到业报受尽,然后再报复。佛菩萨也是无可奈何,况且宿世的恩怨刚刚平息,新的灾殃又造出来,因果相互循环,不知道什么时候终止。

然而过去的没法改变,未来的还可以挽回。从今天起,断了杀生的因,以后就没有杀生的果。从因上断掉,才是真的断。为了救护所有众生的杀业,佛菩萨确实已经尽力了。

九、我们不公平、不如意的时候,要反省这是果报,应当要受。在“受”里面要反省如何来改进,提升自己的境界,累积更大的功德,这就正确了。

如果小小不如意就埋怨老天不公平、别人对不起我,错了!这是自己在造罪孽,不但不能够转祸为福,而且加深自己的罪业。冤冤相报何时了,“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自己定的,不是别人定的,这才是真正的公平。当我们明白道理后,从我这里了,从现在开始了。

人家毁谤我们、侮辱我们、轻慢我们,是替我消业障,对于这些人要生感激的心,你的业障真消除了。不要在这种环境当中还要怨天尤人,我发这样的善心,做这么多好事,还要遭这么多冤枉,还要受这么多侮辱,好像很不公平,其实真公平,替自己消业障。

慧隽  合十

2025年4月9日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验证码:

广而告之

佛经最新图片文章

佛经最新文章

佛经推荐内容